藥食同源──意想不到的食物
藥食同源是長久以來的中華飲食文化,不少菜式、甜品,甚至零食會添加一些中藥材,例如杞子、菊花、山藥等,達到飽腹又有養生的效果。雖然在中醫角度,食物與中藥有時難以定義。相對來說,食物較為平和,中藥則寒熱偏性較強。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講,似乎能夠分別到「中藥、藥食同源的藥材、普通食物」。例如一聽到黃連就知道是中藥,日常煮菜不會用得着。一聽到杏仁,就會聯想到潤肺等,煮湯時加一點也可以。一聽到生菜、粟米,只會當作食物,並不會考慮有何功效。而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平時大家沒留意的兩種食物。
芫荽助脾胃運化
芫荽,又稱為香菜,一種極為普通的蔬菜。事實上芫荽大有來頭,相傳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中原的其中一種植物,所以古時芫荽稱為胡荽,胡字就是外國的意思。由於其獨特香氣,所以又稱為香荽,慢慢又叫做香菜。根據《嘉祐本草》載芫荽可「消穀,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民間亦有進食火鍋時多食芫荽的說法,可能源於它有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本草綱目》亦有載芫荽能治兒科痘疹,甚至可以治產後乳汁不通、肛門脫出等。
荔枝治瘤物
荔枝,一種盛產於南方嶺南的香甜水果。古時北方不少達官貴人,「千里送荔枝」,把荔枝從南方運到北方享用。宋代蔡襄甚至著有《荔枝譜》,專門記載荔枝的栽培與加工等。根據文獻記載,採摘荔枝時需要用斧刀割其枝,割這個動作稱為「劙」(粵音禮),讀音慢慢演變成「荔」,故稱為荔枝。《本草綱目》所載,荔枝能治「瘰癧瘤贅」,這裏可以理解成不同類型的瘤物。由於荔枝屬於陽熱之物,陽氣充盈則能通破結聚,如果身體上之瘤物屬於陰寒凝滯,荔枝則能治。雖然荔枝通常不入藥,然而,荔枝核卻是一種頗常用的中藥,也有行散滯氣的作用。
打開《本草綱目》的《菜部》、《果部》,讀者會發現很多平常食物,具有超乎想像的功效,但畢竟將食物視作藥物使用,並非簡易之事,讀者不應根據古書上的記載而自行進食,如有不適,應尋求專業中醫師之意見。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推介藥食同源功效,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