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惡氣 防蟲咬 宮廷避蚊有法

蚊子之害,自古為人所畏。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指出,蚊子每年導致超過70萬人死亡,蚊因此被稱為「地球上最致命的動物」。中國南方近月亦出現蚊媒疫情,各界呼籲全民嚴防。若回顧歷史,皇帝妃嬪雖居九重宮闈,卻同樣畏蚊。宮廷御醫設計各種傳統避蚊之法,既為防疫,亦為養生。
北京紫禁城夏季蚊蟲甚多。御花園設蓮池,內養適量錦鯉,以魚食蚊幼蟲,正合《園冶》所載「以魚制蚊」之理;另外,宮中殿宇皆高窗通風,避積水以防蚊滋生。乾清宮紀錄中可見,夏月宮人每日清理宮道水漬,禁絕「蚊虻聚集」,此即環境治理,與今日所謂「清除積水」原理一致。
歷史中有不少與蚊子有關的趣事,《世說新語.汰侈》載,據傳曹操夏臥帳中,蚊群環繞,痛苦難忍。有人建議焚火驅蚊,曹操斥曰「焚火則熱,非良策」。遂命以羅縠織帳,四周垂地,蚊不得入。自此蚊帳廣行,為中國防蚊之始。《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據傳唐太宗夏夜為蚊聲擾,難以入眠。御醫進香餅,以艾葉檀香調和焚之,煙氣驅蚊且安神,太宗自此得安眠,下令宮中夏夜,常燃香餅。這些故事顯示,帝王雖尊,亦畏蚊患;曹操以帳,太宗以香,皆為御醫所設,成就防蚊典故。

導致「外邪入裏」
中醫視蚊為「濕熱所生」,故濕熱體質者最易招蚊。脾胃不健,濕氣重,皮膚氣味濃,蚊喜而聚。血熱體質者,體溫偏高,亦易受叮。陰虛火旺者,口乾體熱,常招蚊。
《本草綱目》記載藿香「治瘟疫,驅蟲避穢」,艾葉「辟邪解鬱」,白芷「殺蟲除濕」。宮廷驅蚊之法,皆有藥理依據。《黃帝內經.刺熱篇》曰:「濕熱相搏,發為瘧。」這句話雖未言及蚊,卻指出瘧疾多發於濕熱之地,而蚊正是此環境下最盛。宋代《聖濟總錄》亦記:「江南暑濕,蚊虻滋生,瘴氣乃起。」明確將蚊與瘴氣疾病相連。
《本草綱目》記載:「蚊虻叮人,瘡腫痛甚。」李時珍觀察到蚊叮之後,局部可紅腫發炎,顯示古人對蚊帶毒已有體會。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艾葉湯浴「辟惡氣,防蟲咬」,其用意即為防蚊防病。
蚊叮不僅是皮膚之患,亦可導致「外邪入裏」。瘧疾:反覆寒熱,古人稱「瘴瘧」;瘡癰:蚊叮處若不潔,易生膿腫;失眠:蚊聲纏耳,影響心神。
《醫宗金鑑》記「蚊虻叮人,若體質血熱,易致瘡腫」,這與現代醫學中「皮膚過敏體質」相合。宮廷養生智慧,可供今人效法:
一、環境治理:宮中勤清積水,今日也須勤清倒花盆底碟等積水。
二、設施應用:至今,蚊帳仍是有效之法,簡單實用,避免夜間被叮。
三、中藥使用:如以傳統方法,可製艾草藿香香囊,或焚燒艾條熏室,但必須保持通風。
四、飲食調養:薏仁茯苓健脾祛濕,苦瓜綠豆清熱解毒,體質清和,則蚊亦少近。
五、心理安養:宮廷防蚊不止於防叮,亦在安神助眠,以提高睡眠質素。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古代宮廷避蚊有法,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