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血糖防糖尿病併發症 胰島素混合腸泌素的混合針劑提升控糖效果

2020-08-04

糖尿病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18歲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從1980年的4.7%,增加至2014年的8.5%,而國際糖尿聯盟去年年底發表的數據亦指出,每9名港人就有1名為糖尿病患者。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胡依諾提醒,糖尿病引致高血糖,會損壞身體器官,導致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風)、糖尿腎、糖尿上眼等慢性併發症,及早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十分重要。

血液的糖分水平主要是由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所調節,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會導致血糖升高,部分多餘的糖分會隨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胡醫生指出,「不少糖尿病人最初是沒有明顯症狀,萬一未能及早發現並加以預防,將會引發相關的併發症,當中可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對小血管如視網膜、腎臟及神經血管等的損傷,從而導致眼部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眼)、腎病及糖尿腳等併發症;另一類是對心臟及腦部等大血管的損傷,導致心臟血管栓塞、中風等問題。」

糖化血紅素成參考指標

因此胡醫生叮囑糖尿病高危一族就算沒有出現明顯症狀,也應定期檢測血糖指數,「要定義何謂高危人士,先從遺傳及環境兩大因素入手;一般來說,若父親或母親患糖尿病,子女患病機會是四成;但若雙親都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機率就上升至七成。至於後天因素,中央肥胖、BMI數值為23以上、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妊娠糖尿病等,也會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診斷糖尿病,大家都知道要「篤手指」量度血糖值,空腹血糖值高於7,或任何時候血糖值高於11,均被視為確診糖尿病的參考指標。胡醫生指出,醫生也可透過檢查病人的糖化血紅素(HbA1c),作為診斷及監察糖尿病的指標,「如果血液內的糖分上升,糖分就會依附在紅血球的血紅素蛋白質中,而由於紅血球細胞一般壽命為三個月,所以糖化血紅素可以反映過去兩至三個月的血糖平均數值,而並非當日的血糖值。」

一般正常人士的糖化血紅素數值為5.7%以下,如果數值是5.7-6.4%,可稱為前期糖尿病,建議靠減少糖份攝取及適量運動,延緩糖尿病的出現;若高於6.5%以上,便可作為確診糖尿病的其中一個參考指標,除了靠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醫生或會因應病人情況,考慮處方口服降糖藥物或針劑以控制血糖。有研究指出,糖化血紅素數值每上升1%,因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就會上升21%,「但如果數值是9%或以上,就代表血糖嚴重過高,身體有機會出現脫水或疲倦等症狀,病人或有需要靠注射針劑作出治療;另外部分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藥物一段時間後,糖化血紅素數值仍然未能回復理想水平,也可能需要處方針劑加強治療效果。」

胰島素混合腸泌素的混合針劑控糖效果佳

提起針劑,大部分人可能會想到注射胰島素,這項醫學界已使用接近一百年的治療方案,向來被視為最快及最有效治療糖尿病的方法。胰島素分長效和速效兩類,個別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得好,但餐後血糖升幅比較大,需要使用速效胰島素作控制,但速效胰島素是需要跟餐注射,病人可能較難依從。胡醫生指近年有多種新型糖尿藥物相繼面世,能針對不同患者的需要,藥物選擇不再單一,「其中一種為胰島素混合腸泌素的混合針劑,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其中一種飽肚荷爾蒙,可以增加飽肚感及滿足感,從而令病人減少進食份量,有助減重。外國曾進行數千人的大型研究,發現使用腸泌素針劑的糖尿病患者,心臟病死亡率減少達兩成。這類胰島素混合腸泌素的混合針劑患者每日只需注射一次,亦無需要跟餐注射,減少對病人生活的困擾。」

關於近年本港推出的新型的二合一針劑藥─胰島素混合腸泌素的混合針劑,胡醫生總括指出,由於腸泌素會增加飽足感,有助自然調節進餐攝取量,對穩定血糖和控制體重都會有幫助,與胰島素治療相比,腸泌素能減少出現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並且能有效盡一步減少低血糖症;另外,由於腸泌素這類藥物個別人士或會出現短暫腸胃相關的副作用,如反胃、便秘,二合一針劑能將腸泌素的劑量減少,亦有助將相關副作用減低。

胡醫生憶述年前有位病人,患上糖尿病已有一段時間,每天需要注射一針長效胰島素及三針速效胰島素,而且劑量十分高,但病人的糖化血紅素數值仍高企於9%以上,去年剛完成心導管支架手術,後經心臟專科醫生轉介給胡醫生調控糖尿病藥物份量;基於病人有冠心病的病歷,加上控糖表現不佳,體重亦不理想。胡醫生決定處方新型二合一針劑藥,不單可減低心臟病再病發的機會,而且令藥物劑量可減少三分之二,再加上腸泌素能有效控制食慾,使用大半年後病人體重明顯有改善,糖化血紅素數值降至6.5%,效果十分理想,病人也十分滿意。

制定合適個人化方案

不過,每個糖尿病人的體質也不一樣,必須因應病情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近年醫學界提倡「個人化治療」,針對患者的個別需要去制定治療方案,此概念也應用在管理糖尿病上,胡醫生表示,「近年糖尿病治理方面有新看法,不再單純看數字,而是給予個人化護理;醫生會視乎糖尿病患病年期、有否糖尿病併發症、年齡、血糖低的風險、體重、冠心病的病歷等因素,訂立一個長遠控制血糖及糖化血紅素的目標。例如患者較年輕、未出現併發症、血糖低的風險亦低的話,要求會較嚴謹,會將糖化血紅素目標降至6.5%以下。」

治療方案因人而異,但健康飲食及運動卻是糖尿病人恒常不變的守則,「很多人誤以為患上糖尿病就不能進食肉類,其實進食新鮮的雞肉、魚、雞蛋有助攝取蛋白質,對控制病情有幫助,只要留意進食份量,以及不要進食加工或經醃製的肉類便可。反而澱粉質才是元兇,要多選擇低升糖的食物如紅米、糙米、紛絲、蒟蒻麵、通粉、意粉等,當然也要多吃高纖維的新鮮蔬菜,保持每日運動習慣,才可以改善病情和降低併發症風險。」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胡依諾叮囑糖尿病高危一族就算沒有出現明顯症狀,也應定期檢測血糖指數。

(資料由胡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