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三伏」養生
近日疫情嚴重,故今年夏天,宜抓住時機做天灸或艾灸,以作強身或防疫。這是數千年來,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皆公認的養生方法。
宋太祖灼艾灸
據《宋史.太祖紀》載,宋太祖趙匡胤(927至976年)的弟弟趙廣義生了很嚴重的病,宋太祖前去探望,並親自給弟弟做艾灸。但趙廣義覺得疼痛難忍,於是宋太祖取艾自灸,以分擔弟弟的痛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成語「灼艾分痛」,既是對兄弟情深的讚譽,也是對艾灸治病功效的頌揚。
關於三伏天,今年「初伏」是7月16日,「中伏」是7月26日,「末伏」是8月15日。這些日子是天地間「陽氣」最盛之時,故此時人體之肌膚腠理開瀉,對特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藥物最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並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如此時做艾灸,即是用艾條在體表穴位燒灼、溫燙,借灸火的熱力和艾草的藥效,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氣血、扶正祛邪,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
宋代名醫竇材曾說過:「今人不能治大病,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即古人認為艾灸可防治很多種疾病。現醫學證實,艾灸對人體的呼吸、循環、消化、生殖等系統有調節作用。中醫常用艾灸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與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手足發涼、男子陽痿、女性宮寒等疾病。無病者用,則可養生延年。
家傳艾灸訣竅
據中醫古籍《本草從新》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故艾草常用來防治百病,其中又以湖北省蘄州出產的艾草為最佳。《本草綱目》中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且「灸病祛疾,功非小補」。這因蘄州的氣候及土壤特質,十分適宜蘄艾生長。經化驗,蘄艾的有效成份是其他地方艾草的數倍,故蘄艾療效最佳,並於2010年12月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我們家族,數代都與「艾草、艾灸」為伍。做艾條除用蘄艾外,我們家人更必用桑皮紙捲製蘄艾,且必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桑皮紙。桑皮即桑樹的皮,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散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等功效。以桑皮紙捲製的艾條,在燃燒時能「陽中取陰」,即借桑樹皮性寒(陰),使灸後不易上火,亦不易灼傷經絡等組織,此外,桑樹皮不似其他紙會產生大量的黑煙、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這便是我們家族做艾灸之訣竅。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古法養生有何難,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