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腸泌素對脂肪肝患者的好處

2021-09-27

傳統來說糖尿病可分為一型及二型,但近年研究發現二型糖尿病病人都可劃分為不同類型的體質,例如胰島素缺乏型或胰島素阻抗型。根據中文大學研究發現,73%的糖尿病人患有脂肪肝,當過量脂肪積聚肝臟更可導致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纖維化,誘發胰島素阻抗狀態,乃是令糖尿病惡化的元兇。近年醫學界已建議將糖尿病的治療個人化,針對個別病人的體質來改善問題,從而達致控糖效果。

一型糖尿人因為胰臟功能衰竭無法分泌胰島素,無可避免要補充胰島素。但事實上大部份二型糖尿病發前期,病因是由於累積在肝臟的過量脂肪影響胰島素的功效,甚至會加速胰臟衰竭。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透過用新一代可以控制體重及減少內臟脂肪藉此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藥物,除了降糖外還可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幾年內改寫了多個國際醫學組織的糖尿病治療指引。

根據2018年由香港食衛局制定的糖尿病基層護理參考概覽指引,當已服用兩種口服降糖藥後仍未能達控糖目標,便應考慮使用胰島素,但須注意胰島素有機會令體重上升。同年,歐美糖尿學會共同聲明卻指出,如果糖尿病人體質屬於肥胖,應將其中一個治療目的定為減重,以減少內臟積聚的脂肪及胰島素阻抗,此舉亦改寫了多年來醫者在藥物上的選擇。

其中一種最有效減重和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藥物便是仿腸泌素 (GLP-1)。其實每個人在進食後,當食物接觸到腸道,小腸細胞便會分泌出一種名為GLP-1的荷爾蒙。腸泌素有數個功能,包括會跟胰臟協調控制餐後血糖的波幅;減慢胃部排空,以控制食物的消化速度;更會跟大腦的飢餓中心溝通感知到飽足,得以控制食慾,減低食物份量的攝取。透過補充仿腸泌素來強化胰臟促腸效應,可藉此優化胰臟功能。

數據顯示,10個糖尿病人當中有7至8個為超重或肥胖;亦有研究指出,本身患有糖尿病、尤其是體重較高的病人,他們身體內的GLP-1分泌或者功能都有所不足,食慾及食量較難控制,繼而誘發出一連串的問題。過去10年的研究證明利用仿腸泌素來補充病人體內GLP-1不足的問題,可達致控糖減重及保護心臟的療效。初期的GLP-1需要一天打兩次,過程較為繁複之餘,短效GLP-1亦有機會引起腸胃不適。但藥物發展至今,新型GLP-1透過獨有的微小球藥物技術,令藥物慢慢釋放,可供病人一周打一針,可為患者建立穩定的藥物水平,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動;研究發現比起每日注射,大大降低腸胃不適的問題外,在降低體重和糖化血紅素 (HbA1c)亦較為理想,可長效控糖減重超過7年。臨床研究更加顯示,使用長效GLP-1,可以為高心血管病風險的糖尿病人降低心臟病併發症的風險,甚至可以降低總死亡風險達14%。

2018年美國糖尿病醫學會(ADA)及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聯手發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共識,若糖尿病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建議首選使用證實可減少心血管風險的腸泌素藥物。治療二型糖尿病人時藥物的選擇除了取決於病人的體質之外,亦都要視乎其血糖高低程度,當中糖化血紅素(HbA1c)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它能反映出病人在過往三個月整體的平均血糖控制。根據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最新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指引,如果初確診時HbA1c低於7.5%,採用單一藥物已經足夠;倘若HbA1c處於7.5%至9%之間的話,很多時都需採用二至三種藥物;要是HbA1c超過9%則代表血糖嚴重過高,適宜選用胰島素或針劑來幫助。此外若病人服用口服藥一段時間仍未能夠達標(HbA1c低於7%)的話,亦可以首選考慮採用針劑治療。

筆者最近有位44歲的中年女士受到糖尿病的困擾,加上她在過往接受治療時,舊式藥物間接導致體重上升,評估過後發覺她的糖尿病主要病因是受了脂肪肝所影響,在替她進行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後,發現到她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67%達致嚴重級別,同時間亦檢查到她有肝臟纖維化的問題。有鑒於此,為她選用了GLP-1,成效除了可以控糖之外,亦對她的體重、肝臟的脂肪有莫大幫助。在經歷8個月的治療後,她的BMI由27(肥胖)下降至21(體重正常),血糖方面有大幅度的改善之餘,複檢Fibroscan更發現肝臟脂肪量由嚴重級別降至輕微(約10%),肝臟硬度回復至正常,病人對此感到十分滿足。

GLP-1暫時未註冊用於在一型糖尿病人身上;而二型糖尿病病人當中,屬於胰島素阻抗型、體重偏高或脂肪肝患者會更加適合使用GLP-1。所以建議糖尿病人向糖尿專科醫生諮詢、在檢查身體狀況後,尋求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

 

(資料由糖尿及內分泌專科胡依諾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