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後母「陰濕」
上期提到初春氣候,冷暖無常,俗稱「後母面」,故初春,要提防「後母」的濕寒來襲。今期則強調初春,宜及時祛濕。
中醫指出,自然界中有6種可使人致病的氣,即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邪」,其中,殺傷力最強的是濕邪,為「萬病之源」,其最易入侵人體,且從不孤軍奮戰,總與其他邪氣,結伴侵人,故不可不防。現代科學指出,所謂「六邪」,其實是太陽、地球、水、空氣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如太陽直射和斜射地球時,地表溫度不同,就形成寒、熱;不同地區的氣溫差異,造成空氣相對流動便形成風;水份被蒸騰氣化,空氣中的水氣飽和度高時就是濕,飽和度低時就是燥;溫度高且濕度高時,就形成暑。
俗說:「千寒易除,一濕難祛」,濕邪是「最纏人」的一種。春夏之季,濕邪最易入侵,並黏滯於人體內。從中醫角度看,「濕」為陰邪,與飲食習慣、潮濕氣候有關。喜吃涼食冷飲者,脾胃的運化功能受損,體內多餘水份難以排出,便有「內濕」。人若常處氣候潮濕環境,如近海邊、山邊,或工作常接觸水等,則易形成「外濕」。
當代社會,亞健康愈來愈普遍,多是濕重所致。體內濕重有何表現?筆者綜合如下:1.常感困倦、頭暈、想睡覺、睡不醒、多夢;2.舌苔厚膩、舌邊有齒痕;3.大便溏稀不成形、易黏馬桶、排便有不盡感;4.體型偏胖、肚子突出、毛髮和面部易出油;5.體力下降、思維遲鈍、健忘、易煩躁;6.食慾不振、腹脹、多喝水仍感口渴;7.身體發沉、肩背不舒服、關節痛、皮膚易起濕疹、瘙癢等。
濕邪黏濁,瘀滯難祛,若不及時調理祛濕,日積月累至一定程度,便會引發疾病,如肩周炎、頸肩痠痛、腰肌勞損、骨質增生、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乳腺腫痛、宮寒、盆腔炎等。
故此,我們日常要減少濕氣入侵,如:
1.陰雨天、空氣濕度大時,少開門窗;2.注意室內抽風和除濕;3.春寒時節注意保暖,不受涼,多吃健脾祛濕的溫補食物;4.少喝酒,中醫指酒助濕邪,飲酒過量會加重濕毒;5.勿穿未乾透的衣服,如回南天衣服難乾透時。衣服沾雨或汗後,宜及時換上乾衣;6.不久居潮濕之地,少到潮濕地方勞作。
此外,宜保持良好的作息、均衡飲食、忌吃生冷、多運動等,也能防止濕邪乘虛而入。
今筆者介紹一「除寒濕食療方」陳皮生薑茶:首先,將5克生薑洗淨、切片,10克乾陳皮洗淨;隨後,鍋中加適量清水煮開,放入陳皮和生薑;熬煮5分鐘即可,趁熱飲用。陳皮有燥濕化痰、健脾養胃之效。生薑可驅寒解表、促血液循環、增加排汗量,兩者煮茶飲,能健脾除濕,還能預防風寒感冒。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初春防寒祛濕方法,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