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五波疫情 記取教訓

謝彩雲中醫師 | 2022-04-13
人愈不適亂吃的藥愈多,殊不知藥不對症,更加重病情,體內水濕情況相當嚴重,來看病時已出現了多個長新冠表現,包括極度疲勞、心翳、氣促、咳嗽,甚或再出現咽痛、低燒。

香港這一波疫情應該差不多到尾聲,是時候作一個總結了。
打從今年2月中起,Omicron在香港大爆發,我和森醫師跟一個基督教志願機構合作,為劏房戶及草根階層在網上看診,因應他們的居住情況,無法煎煮中藥,只能給予中藥顆粒劑,所以我們預製了幾款中藥顆粒備用,亦幸好當時訂製得比較早,後來中藥顆粒短缺時我們仍有藥可用。粗略統計及我們所得的印象顯示,疫情的最高峰期出現於2月底3月初的那個星期,當時不但是劏房戶、清潔工,就連中產戶都相繼感染,機構轉介來的求助個案、朋友全家感染的求診電話不斷……從早到晚,我們忙得不可開交!
而至3月中時,新感染的求診者數目逐日減少,這時期反而是Omicron後遺症的求診者佔最多數,及至到3月尾,絕大部分都是來治後遺症了。面對這一波疫情,開初是過分樂觀,從歐美澳加經驗看,病情不算嚴重,只當是重感冒一宗,連專家當時也說吃幾顆必理痛(撲熱息痛)、多休息,幾天便好很多了。而我們的初感方在歐美的患者身上也十分管用,故此有點掉以輕心。
小心用藥
及至第五波疫情在香港爆發,臨症後才發現,在香港肆虐的這一號Omicron是更厲害版的「BA.2」為主,病情較之前在歐美流行的「BA.1」嚴重,雖然不及之前的Alpha、Delta「搶攻肺、快奪命」般恐怖,但其影響也不可小覷。開初感染時,不少香港患者都因發燒(高或低燒均有)、咽喉痛、頭身痛,馬上服食感冒西藥、抗生素或是連花清瘟膠囊,我們則為患者處方初感方顆粒。但由於當時是冬末春初,寒濕當令,不少患者除了熱毒,還有濕邪(中醫稱致病因素為「邪氣」),看診時發現不少人舌面都鋪了一層漿似的,有白、有黃,亦有黃白相間的。故此,在清熱之餘,還要治濕。
我們都囑咐患者,在退燒和咽痛消失後,馬上停服寒涼的中、西或成藥,原因是熱象已退,若再繼續用寒藥,只會令體內的濕氣更重。濕性纏綿,一旦纏上了,久久難清難癒。
可是有不少患者由於習慣靠「百度」、「微信」治病,群組內誰說什麼有效就吃什麼,人愈不適亂吃的藥愈多,殊不知藥不對症,更加重病情,體內水濕情況相當嚴重,來看病時已出現了多個長新冠表現,包括極度疲勞、心翳、氣促、咳嗽,甚或再出現咽痛、低燒。此時已很難單靠舌診或預製的一兩個中藥方來治療,而是需要按個別情況和體質作診斷和治療。
一位廣東省中醫院的老師曾分享經驗說,她有一個患者,核酸檢測結果時而陰、時而陽,反覆30天之久,患者是一位一歲孩童,已轉陰的家人也很糾結,因要照顧小孩,全家被困醫院病區一個月。
我亦有數位患者幾乎確診後14至20天後方轉陰,原因是正氣太虛弱。一方面是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影響,亦有過服寒涼藥所致。故此,我們不斷告誡患者,大毒治病,但須注意中病即止。這裏不是指用「毒藥」治病,「毒」是指有偏性的藥,與平和的食療不同,治病的藥一般有一定寒熱溫涼偏性,才能將身體內的邪氣清走或化走,但一旦去了邪,就要停藥,所以叫「中病即止」。故此,忠告一句,除服藥前要請教醫師,亦需要問該何時停藥、轉藥。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服藥要中病即止,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