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濕氣
今年入夏以來,香港多霪雨霏霏,我們會感覺環境中到處都是濕乎乎的,很多人會買些祛濕的草藥或食品來煲湯飲。平日,若感覺渾身困頓、身體發沉、四肢痠楚或者無力、大便黏滯、舌苔厚膩等情況,很多人也會說,體內濕氣太重,要煲些祛濕的湯水來飲。
那麼這些所謂濕氣到底指的是什麼?多雨天氣帶來的外界環境之濕,和人體內之濕氣是一回事兒嗎?
內外有別
先說,外界環境之濕,屬於中醫說的外感邪氣之一,可以來源於天氣、地理環境等肉眼可見或可感知的水濕之氣,外界濕氣侵入人體,導致的常見病有風濕感冒、便溏、腹瀉,出現頭痛、肢體困重、舌苔白膩等症狀,濕氣傷人日久,着於肌膚甚至筋骨,會導致肌肉麻痹、筋骨疼痛或者關節變形等所謂風濕病。所以,濕氣傷人於無形。對於外感之濕氣,在早期我們可以服用一些具有祛濕、利濕作用的中藥或食品,比如赤小豆、茯苓、白扁豆、冬瓜皮、薏苡仁等,可以有助於及時祛除外來之濕氣。
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人體之濕氣,跟這種外感之濕是有根本不同的。平時感到身體困重、乏力、思睡、大便黏滯、舌苔厚膩等情況,一般屬於中醫「內濕」的範疇,這種濕氣對人體表現類似於感受外濕,但是這種濕氣很難用簡單祛濕、利濕藥來祛除,這是因為「內濕」反映了體內氣機瘀滯、經絡不通的一種類似氤氤氳氳而又糾結不通的狀態,這時候必須先疏通經絡、調暢氣機,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內在濕氣。這就好像一間被濕氣浸潤日久的老房子,家具被褥等等都變得潮濕甚至發霉,這時候除濕氣,不是簡單排掉水濕、擦乾水份所能做到,首先要打開門窗通風,再引入陽光暴曬,則濕氣可除。所以,這時候中醫治療會採用多種不同的藥物組成複方,來調理氣機、疏通瘀滯、祛除濕邪。
調暢氣機
由於缺乏運動、多思慮、情緒緊張等會影響人體氣機流通,因此現在這種因為體內氣機瘀滯後形成的內濕非常多見,這種體內的濕黏之氣,不是用茯苓、赤小豆、薏苡仁這種利濕作用的藥物可以祛除的,而且這些雖可做食品,但通性較大,久吃會洩氣傷人。日常生活中,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加強運動、改善情緒、減少思慮。
有的人自覺身體疲乏、肢體困重,便自認為是體虛、氣血不足,而去尋求補品的幫助,比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蟲草等等。這些補益之品非但不能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身體氣機瘀滯的狀態。所以,「內濕」當重在調暢氣機,堅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良好情緒,同時,及時消除外來濕氣的影響,日常注意避免淋雨和涉水,不要住在地下室或睡在地板上,洗完澡或頭髮之後及時擦乾等等,方能真正保持健康、祛除濕氣困擾。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體內瘀滯易成內濕,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