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的癌前及增生病變

唐宇嶸醫生 | 2023-01-16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的2020年數字紀錄,子宮體癌為本港女性第四常見癌症,該年發病人數為1186人。每50名女士便有一名一生中會患上此癌。當中,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子宮癌,而子宮內膜增生病變則是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
科學數據估算,患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人數約為子宮癌的3倍或以上,以此推算,本港每年約有3000位女士可能患有子宮內膜增生病變,而如沒適當診斷及治療,最終有機會演變成子宮內膜癌。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2014年的地區性審計報告顯示,該年因子宮內膜增生病變入院數字只為702人,由此可見有大量患有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人士可能沒有得到適當診斷及治療。故此筆者希望藉此文章提高本港女士對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認知和警覺。

病人如獲告知患有子宮內膜增生病變,難免會感到不幸。不過,只要跟從醫生建議,能把癌前病變徹底消滅的機會很大。

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病因是源於身體的雌激素及黃體素失衡所致。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細胞過度增生,而黃體素則有阻止子宮內膜細胞過度增生的功用。持續的體內雌激素過量,而缺乏黃體素制衡,是子宮內膜增生病變之主要病理原因。雌激素過量常見於體型過胖女士,因為身體過量的脂肪會將過多雄激素轉為雌激素。
另外亦常見於經期稀疏(坊間有稱「四季經」),例如患多囊卵巢症的女士,因為身體沒有排卵,及後沒有形成排卵後分泌黃體素的黃體囊,導致身體的雌激素沒有適當黃體素對沖。亦有病人因患有雌性荷爾蒙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或正在服用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典型為乳癌病人常處方服用的三苯氧胺,而引起雌激素過度刺激子宮內膜細胞增生,構成病變。其他原因包括服用荷爾蒙雌激素及某些遺傳性癌變基因如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HNPCC)等。
留意經期
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典型病徵為子宮不正常出血。香港婦產科學院2020年更新的臨床指引引用了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之定義作參考,當中指女士如在之前6個月的經期每次大致長過8天,或每次相隔少於24或多於38天,或經期間距的最短和最長差距多於8天,或經期流量過多或過少等都可能被界定為子宮不正常出血。如有此情況建議尋求婦科醫生診斷,判斷有否進一步檢查的需要。

經期流量過多或過少等都可能被界定為子宮不正常出血。

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判斷一般依靠子宮內膜活檢作病理診斷。活檢可分為門診子宮內膜活檢或經子宮內腔鏡進行。門診子宮內膜組織抽取有機會未能診斷部分局部或較輕微的增生病變。故此要全面排除子宮內膜增生,最好方法是以較準確的宮腔鏡手術檢查中取活檢。
兩大類型
而且,香港婦產科學院2015年更新的子宮內膜增生病變臨床指引亦建議,如果只是透過準確度稍低的門診子宮內膜活檢來診斷子宮內膜增生病變,亦要考慮下一步再進行全面宮腔鏡手術及活檢去排除癌症或較嚴重病變。兩種檢查之詳細資料可參考本欄之前的文章〈收經後陰道出血 不容忽視〉。
子宮內膜增生病變可大致分為典型與非典型兩類。當中婦科醫生最擔心的為後者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病變。醫學研究顯示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的病人中有一半最後發現子宮內原來已經有隱藏癌變,而未有癌病的病人當中亦有三至四成機會日後會演變成癌症。因為其極高癌變風險,故此一般均會建議患非典型病變之病人切除子宮保命。
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相對風險比較少,醫學數據顯示20年內癌變風險少於5%,故可在宮腔鏡活檢排除癌症或嚴重病變後,與婦科醫生商量選用保留子宮的治療方案,一般包括各類黃體素藥物治療,及改善身體雌激素過量的病因,如前文提及體重、排卵、外用藥物等問題。因為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病變有機會復發、持續,甚至惡化,故此病人接受治療後,也必須聽從婦科醫生建議定期覆診,以及抽取活檢化驗,確保子宮內膜增生病變得到適當治理和監察。
如果獲告知患有子宮內膜增生病變,病人及其家屬都難免擔心和感到不幸。但從樂觀方面來看,因為她們及早察覺到身體出現的變化而求醫,有幸及時找出了仍未成為癌症的前期病變,只要跟從醫生建議之治療方案,能夠把這些癌前病變徹底消滅的機會很大。希望閱讀本文後,各讀者及朋友家人多留意身體給自己的警號,及時察覺可以完全治癒的子宮內膜增生癌前病變。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及早認知和警覺子宮癌症,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