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憂(下)
我們都會很關注幼童的教育和成長狀況,常常提及少年人青春期之困惑,也會留意到年輕人步入社會所遇到的問題,當然亦有提過「中年危機」。但相對來說,社會可能比較少關注長者會面對的心理狀態。
後者跟前幾個階段變化最不同者,是前幾個階段通常都有「前人」作出提點,總有一群曾經經歷過同樣階段的人會有所體會並明白其感受。但長者就好像人生的最高階段,似乎只有長者自身的一群才有那種感同身受之體驗。
反過來說,長者在家庭中多是一家之主,即使在社會中也理應是被尊敬的一群。他們很難像小朋友般找大人去問問題、去求助,甚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於是乎,不少長者都只能習慣自己解決問題,有時成功,有時可能轉入死胡同。
當然,每一個人由於各自的個性、背景、環境、經歷、際遇和需求等等不同因素,所衍生出來的心理及情緒狀態自然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來說,或許仍能歸結出常見於長者們,那種自信心兩極卻共同存在的心理與情緒現象。
正如前文所說,長者無論在家庭上還是在社會上都是「長輩」,畢竟其經驗理應最豐富,尤其那些在盛年時有特別成就的長者們,就更加自覺有一種權威感,需要被尊重和認同。
這個其實是自信心積極的表現,本來有利於長者對生活的控制感與自主感,可以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但是,過分的自信心,可能會導致一些長者在生活中變得愈來愈專橫獨斷,總是把「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掛在口邊,甚至不知不覺間不斷指揮他人做事。
此外,長者可能會認為某些活動或者工作對自己來說是家常便飯,對自己能力認知卻還是停留在年輕的時候。雖說經驗豐富,但始終並非「超人」,身體機能無論如何都不及從前了,以前做得到的事情,不代表現在也游刃有餘,有時勉強為之,事情未能做好之餘,不少時候長者反倒會傷到自己。
可想而知,過重自尊心和過高自信心,都影響長者跟其他人的關係,彼此之間容易因互不諒解而矛盾日深。家中年輕一輩也會感到生厭,結果互相產生「不可理喻」的心刺。
留意心理狀況
另一個極端,就是長者可能發覺自己愈來愈力有不逮而產生一種莫名的自卑感。事實上,大部分長者並不是不察覺到自己已經今非昔比,畢竟歲月不饒人是一件不難感受到的事情,只是他們能否接受而已。步入年長階段時,也是開始面對失多於得的時候。無論工作、能力、成就、健康、外貌等等,都差不多必然地由最高峰下滑。
而且,長者很多時都會從以往工作崗位退下來,社交頻率和圈子降低和縮小。加上子女長大,分開居住不在話下,對自己的依賴度已經有減無增。如果像前文所說,長者與子女之間出現矛盾,他們會更缺乏傾訴對象。尤甚者,長者身邊的朋友也因生離死別而愈覺凋零,更突顯自己無所事事、百般無聊的狀態。空虛、寂寞、不中用之感,油然而生。隨之而來,長者便會覺得自己「老了」、「沒有用」,是個沒有角色的人。
有些長者由於習慣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思維和眼光,喜歡不斷重複自己舊有的記憶和思緒,令他們更難從現實困惑中解脫出來。當凡遇到「失去」的時候,例如是喪偶、親友亡故等,就會沉溺於已逝的片段之中,令自己只能停留在極度思念的深淵裏。
事實上,抑鬱是長者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報告說,每10位長者中就有一位受抑鬱困擾。前面提及的問題都容易引致長者抑鬱。伴隨着抑鬱,還有焦慮、煩躁、不能集中精神、過敏、無助、失眠、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生命失去希望,甚至萌生傷害自己或輕生念頭。
這些負面心理狀況,同時會直接影響到長者身心健康,令他們身體情況變差。有研究指出,長期情緒問題會增加身體的壓力物質,與血壓高和糖尿等的慢性疾病甚有關聯。情緒問題甚或增加患癌風險,亦會降低人體抵抗力,增加感染以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容易令長者因不能集中精神或身體機能加速衰退而跌倒受傷。在缺乏動力和積極情緒之下,更會加快各類器官和機能退化,當中對腦部的影響尤其明顯。
長者身體變差,就更容易抑鬱,如此便捲進惡性循環之中。但更可怕的是,長者抑鬱問題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正常。有時長者也會刻意埋藏自己的思緒,又或者根本缺乏傾訴機會。故此,長者抑鬱問題往往被忽略。
不過,這些問題還是可以預防的。
首先,得從生活習慣入手,還得從年輕時便開始。
綜觀之前提及各種與老齡有關的醫療問題,雖說畢竟是經年累月的積患,或是經過長時間耗損而得來,但如果能愈早「保養」,至少老化的速度可以紓減,也確實能夠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機會。
注意生活習慣
我在〈如何動起來〉(刊於2022年12月7日)一文中,闡述了醫院透過DSE比賽獎勵,希望提醒並鼓勵同事在每天艱苦的工作中,也要不忘自己的健康生活,當中就包括飲食(D)、睡眠(S)、運動(E),而這正正就是我們都需要從年輕時就要開始注意的生活習慣。
避免進食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多進食高纖維、營養均衡之食品,完全有助於減少患上血壓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亦有助於減低患上一些常見癌症的機會,例如大腸癌。此外,試想一下,如果年輕時習慣大飲大食,反而到老年時因各樣毛病要戒口,怎可能會開心呢?
有充足睡眠和休息,不但可以令疲累消失,也可以帶走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更可讓身心舒𣈱,幫助我們維持愉快心境。
定期和適量的運動不單止維持肌肉和骨骼強度,亦可以維持腦部和各個感官器官以至細胞組織的功能,減少受傷機會之餘,又可以放鬆心情。
還有,很多老齡病患跟吸煙、酗酒和吸收過多紫外光有關。同樣道理,愈早避免這些情況,就愈能減低患相關毛病的機會。以筆者所見,煙一支都嫌多,酒少量還可以,曬太陽對骨骼有好處,戶外活動也對身心有益,可是就記緊要保護眼睛和皮膚。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心態。現代學生要講生涯規劃,不過多着重就業和將來事業、成就等發展,規劃往往只去到盛年或最多退休之前。當到某個時候,年長之生涯規劃也是必須的,包括如何過渡到退休後生活、維持年長生活的多樣性,以及調節生活節奏和人生最後階段的安排等。心態上愈早預備和理解年長的變化,就愈能盡早適應生命新一頁,自然減少鑽入牛角尖的風險。
身體是有限制的,踏入老齡身心難免都會有不同的健康挑戰,為個人帶來很多憂慮。如果愈早未雨綢繆,便愈能夠來之安之。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年長人士的憂慮,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