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祛濕方法

馮家俊中醫師 | 2024-03-20

上文提到潮濕體質會導致口乾,治療自然不是用滋潤的方法,反而要減低身體濕度,減少多餘水份堆積。現時正值香港潮濕春季,如果我們沒有好好注意濕度對人的影響,可能會大大影響生活質素。

當水濕在體內累積,會讓人產生重、腫、滯、黏四種主要反應。重——身體不同部位有重墜感,頭、肩、腰、小腿這些部位最易受濕度影響,而重墜感也容易讓人疲倦。

腫——身體部位因積水而腫脹,例如眼腫、手指腫、足踝腫就是常見的腫脹處。

滯——身體因水份不流動而導致循環不暢,例如腸胃經常有飽滯感,而循環也因停滯而有痠痛感。

黏——分泌物黏度增加,包括面油、汗、痰、大便都會受濕度累積而影響,出現面油增加,大便濕黏等狀況。

水濕積聚
當身體出現了水濕積聚的反應,就要好好處理了。祛濕的方法主要有3種:找出路、強化脾胃、烘乾。

找出路就是為水濕尋找離開身體的通道,而主要通道就是毛孔和小便。要讓水濕從毛孔而去,我們可以用芳香化濕法,行氣活血和微微出汗帶走濕氣。藿香、豆蔻、蒼朮都屬於這類藥。另一條通道是利尿,透過利水滲濕藥,例如苡仁和茯苓的利尿作用帶走水濕。利用這兩條通道祛濕都是快速處理水濕積聚的方法。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替濕找出路的方法就不太適合,因為將水濕往外排是一種瀉法,相當於減法,容易令體弱者更弱。體弱者宜用加法,加強身體機能,而眾多內臟之中,就以脾胃對水濕調節影響最大。因此,強化脾胃就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黃芪、白朮、淮山、扁豆就屬於這類強化脾胃藥。

生薑可使身體加熱,減少積液,屬性質溫熱的中藥。

烘乾是利用性質溫熱的中藥,將身體加熱而令體內積液減少。日常經常接觸的生薑、肉桂都屬於溫熱藥,對既有濕氣而又體質寒冷的寒濕體質,就能大派用場。

沒有哪種方法比另一種方法更好,最重要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屬於哪種情況,才能「對證治療」。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春季袪濕有法,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