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何 建議素食?

陳皓天醫師 | 2024-04-22

中醫經典《傷寒論》認為患感冒、外感病時宜禁食肉類,《黃帝內經》亦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如在病情將近康復時吃肉,疾病將會復發,甚至出現諸種後遺症,故生病時宜減少進食肉類,改為素食,與部分人覺得多吃肉類以「補充營養」的想法不盡相同。

 

避免妨礙氣血運行

肉食較蔬食難腐熟消化,容易讓氣血壅塞不通,反而妨礙康復。凡事過猶不及,氣血從來不是愈多愈好,而是貴在流通和調和。身體虛弱或外邪未盡時,進食肉類需調動大量胃氣甚至全身氣血來腐熟和運化,嚴重阻礙人體氣機運行,也因此難以調動充足氣血對抗外邪,疾病的康復自然減慢,病癒後亦容易復發。

在身體臟腑氣血虛弱及體內正邪相爭之時,飲食應奉行「減法」,盡量清淡,避免煎炸、油膩、黏滯、濃味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腸負擔。蔬果素食相對容易消化吸收,能幫助氣血疏通,也經過較少加工,比較適合生病之人。《金匱要略》提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可知人身血氣貴乎通暢,即使有所不足,人亦能安。胃納不佳時毋須強迫自己進食。

蔬果素食相對容易消化吸收,比較適合生病人士進食。

減少各種後遺症

現代人的病情經常出現各種後遺症,例如發熱後疲倦乏力、咳嗽、痰多、腸胃不適、記憶力欠佳等,往往與生病時吃太多太飽有密切關係。《黃帝內經》曾作解釋:「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發熱時強行進食,可導致病邪停留體內不祛,出現後遺症。

在《傷寒論》中,如因生病後沒遵從戒口醫囑而復發,可稱為「食復」,例如提到「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即脾胃氣弱時強行進食穀物會容易積滯化熱,解決方法並非要再吃幫助消化的東西,只須減少進食就能自行康復。

自然界的動物在生病時也會少吃或不吃,人亦一樣,是身體提示宜專心治病休養的訊號,此時可信任自身智慧,毋須盲目進補,也不要因口腹之慾而讓病情更加複雜。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蔬果素食較適合病人,中醫資訊可參詳!【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