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疼痛影響身心健康 久痛必須正視

張志偉醫生 | 2024-04-26

腰背痛、肩頸痛和頭痛等是都市人常見痛症。很多人會用不同方法,包括服用止痛藥、按摩等希望紓解痛楚。

部分人嘗試過多種辦法仍然無法處理頑固痛症,唯有強忍,卻忽視了延誤治療的後果。

長期疼痛不但影響身體活動能力,更會導致睡眠質素差、精神緊張、專注力下降等等,左右日常生活作息、工作和社交,實在不容小覷。

「疼痛」相信對於很多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受傷或接受手術後傷口會痛、工作太繁重或睡眠不足會頭痛。一般痛症多數在休息和治療後,痛楚便會消失。除了因勞損或壓力引發的都市痛症之外,有些疾病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最常見是癌症病人,儘管醫學進步使他們的存活率上升、壽命延長,但依然有超過一半晚期癌症病人會受癌痛困擾。又例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屬「生蛇」最常見併發症,有研究指出50歲或以上生蛇患者中約13%會有神經痛,即使患處的皮疹消失,痛感依然存在,有些病人會持續疼痛數個月甚至以年計。

持續疼痛而未有適當處理,會帶來壓力和困擾,引致焦慮及抑鬱症。

許多病人誤以為因疾病引致疼痛是很「正常」的事,因而選擇自行透過伸展、按摩和服用止痛藥去暫時紓緩,部分人甚至會選擇忍痛。持續疼痛而未有適當處理,會帶來壓力和困擾,引致焦慮和抑鬱症,影響情緒和社交,更會增加與身邊家人的摩擦。

跨專科合作治痛症

痛楚持續3個月或以上,醫學上已可界定為「慢性疼痛」。養和早前一項有關本港痛症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3018名受訪者中逾四成有慢性疼痛問題,當中約27%更表示其疼痛情況持續一年以上。近六成受訪者覺得痛楚左右睡眠作息,也有逾半認為對工作表現構成影響,44%指出疼痛導致精神健康欠佳,可見痛症為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約三成受訪者不確定引致痛楚的原因,而當經歷疼痛,近六成人選擇以休息緩解,亦有近一半人會以按摩或冷熱敷紓緩痛楚,服用止痛藥的有37%,惟只有三成受訪者表示會求醫。

以往大眾甚至醫學界對疼痛的認知不深,許多時認為「痛」只是一個病徵,當病人在接受過各種治療都成效不彰,便以消極態度面對痛症。要知道世界衞生組織早於2000年已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必須盡早治療,適當痛症管理更可說是基本人權。

若疼痛發展至影響日常生活的地步,特別是痛症持續超過3個月,已尋訪不同專科並排除感染及腫瘤風險,而所用治療未能有效地改善疼痛情況,便應尋求痛症科治療。痛症科醫生會透過詳細問診和臨床檢查,以及磁力共振掃描等影像檢驗,找出成因對症下藥。

由於慢性疼痛不容易找到病因,而且每名病人的病情不盡相同,因此有效的痛症治療需要跨專科醫療團隊的合作和資源協調,最終目標是減輕患者痛楚,並盡量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治療痛症一般會先採用非藥物方式,如物理治療,有需要時再按疼痛類型和嚴重程度處方口服止痛藥物。若藥物仍未能有效地止痛,或患者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則可考慮介入性治療。

介入治療緩解痛楚

臨床上我遇過不少嚴重個案,如癌痛、三叉神經痛、脊椎神經痛等涉及神經線的慢性疼痛,可因應病人情況建議不同介入治療方法;例如在神經線或神經叢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或麻醉藥,或射頻治療,其原理是利用攝氏42度以上熱力破壞神經組織,阻截神經傳遞痛楚訊號,有效減輕痛感和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如嘗試過多種方法仍未能緩解痛楚,經審視後認為病人合適,可考慮脊髓刺激療法。醫生通過手術將起搏器植入病人體內,起搏器透過發出電流改變神經活動,阻截疼痛訊號傳遞至大腦,從而達致較持久的止痛效果。上述介入治療屬入侵性治療,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的痛症科醫生施行。

如藥物未能有效止痛,病人可考慮介入治療如射頻治療──醫生把電極針插至目標神經範圍,針頭釋放熱力以破壞神經線,阻截疼痛訊號傳遞。(養和醫院提供)

正在細閱這篇文章的你,最近有否因為經常低下頭看手機,或因工作需要肩頸長時間處於繃緊狀態而感到「頸梗膊痛」?又或者有否因為某些疾病導致疼痛久久未消退?若發現痛楚持續,切忌怠慢,以免錯失診治良機讓疼痛情況惡化。

撰文 : 張志偉醫生_養和醫院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麻醉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痛症持續切忌怠慢,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