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食鯽魚

李思齊教授 | 2021-01-26
傳統認為,冬食鯽魚,溫補脾胃。

古謂「冬吃鯽魚,夏吃鯉」,鯽魚在冬季最肥美,且溫補脾胃等,營養價值極高,故筆者認為,冬季食用魚類,首選鯽魚。

鯽魚,別稱喜頭,又叫土鯽、鮒魚、河鯽等,是廣泛分布於內陸江河湖塘的淡水魚。據《嘉靖太倉州誌》載:「鯽,至冬味肥美,故吳俗有冬鯽夏鯉之諺,此蓋小鮮之佳者。」《本草綱目》也說:「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位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由此可知,自古以來,皆以為鯽魚在冬季最為美味。這因到了冬季,其他魚類都不大活動,而鯽魚生性活潑,仍會游動覓食,故肉質豐腴肥厚。鯽魚清蒸、紅燒、燉煮、煎炸皆宜,尤以燉湯最為鮮美。清代文學家鄭板橋(1693-1766)在友人家喝過鯽魚湯後讚道:「作宦山東十一年,不知湖上鯽魚鮮。今宵嘗得君家味,一勺清湯勝萬錢。」

活血補脾胃

中醫認為,鯽魚性平、溫,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益氣健脾、溫中開胃、利水消腫、活血通絡、清熱解毒、通脈下乳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載:「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故能養胃。」據《醫林篡要》載:「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所以可貴耳。」另據《本草經疏》載:「魚調味充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故鯽魚是可常食的,兼具營養和藥用價值。

現代營養分析認為,鯽魚所含蛋白質屬優質蛋白,因其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的接近,食用後,消化吸收率高達96%,且鯽魚富含亮氨酸、賴氨酸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鯽魚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具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抗癌等作用的二十碳五烯酸(EPA);鯽魚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及鐵、鈣、磷等礦物質。

鯽魚蘿蔔湯

民間認為「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和鯽魚同樣適宜冬季食用,兩者同食,有開胃消食、健脾補虛、化痰止咳等功效。「鯽魚蘿蔔湯」的食材簡單,做法方便,具體如下:

食材:鯽魚一條(200克以上為佳)、白蘿蔔200克、生薑、葱、料酒、鹽等適量。

做法:首先將鯽魚洗淨,刮鱗摳鰓、剖腹去臟,將魚肚內的黑色黏液清除乾淨,洗乾淨之後,在魚身兩側各劃幾刀;把鯽魚放入油鍋中,兩面煎至金黃色,放入料酒,再加入清水煮開,然後放入葱和薑;煮開後,再放入洗淨切絲的蘿蔔,煮3至5分鐘,落鹽調味,即成。

鯽魚的魚骨細小且多,食用時需要注意。傳統認為,鯽魚與羊肉、鹿肉、雞肉等同食易生熱;陽虛體質、有內熱者,忌食鯽魚;另,痛風患者、尿酸高者、肝腎疾病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也不宜吃鯽魚。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鯽魚活血補脾胃,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