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知多一點(三) 九蒸九曬熟地黃

辜炳銳博士 | 2025-07-23

先賢們發現,通過炮製能改變藥物的性味作用,擴大臨床應用範圍,其中最典型例子是地黃,最初見於《金匱要略》:「生地黃,蒸,取汁。」南北朝《雷公炮炙論》中有較詳細描述:「採生地黃,去白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可見南北朝以前主要採用單次清蒸法。

唐代以後,醫家對地黃的清蒸法有進一步改進,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云:「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曝於日中。夜置汁中,以物蓋之,明朝又蒸。」首次提出地黃需反覆多次清蒸。宋代蘇頌在《本草圖經》中提出:「二月、八月採根,蒸三、兩日令爛,暴乾,謂之熟地黃。」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中曰:「地黃借火力蒸九數。」清代《本草述》中載:「以採得即用者為生。曬乾收者為乾。後人復蒸曬為熟地黃。」可見自宋代以後,先賢們將地黃反覆多次蒸製名為熟地黃,又以蒸製九次者為優。

反增補益之力

地黃通過上述加工方式,將原本棕黃色變為「黑如漆」,其氣味由微苦微甜變為「甘如飴」,由性寒變為微溫。經過九蒸九曬的熟地黃,已失清熱涼血之效,補益之力反增,具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效。

經過九蒸九曬的熟地黃,棕黃色變為「黑如漆」,補益之力反增。(網上圖片)

甘味能補能緩,熟地黃味甘,入肝經,性滋膩,守而不走,補血之力尤勝,故能用於因陰血不足而致的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等。熟地黃質重、色黑、入腎經、大補腎陰。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陰精得補、髓海自充;腰為腎之腑,腎陰充盛,腰腑得滋,故本品能用於腎陰虧虛之眩暈、耳嗚、健忘、腰膝痠軟、盜汗遺精等證。

滋膩礙脾之弊

熟地黃味厚,質滋膩,守而不走,易阻礙脾胃運化,故有醫家提出炮製時加入輔料如酒、砂仁等,如明代賈所學在《藥品辨義》中提出:「生地好酒浸三日加砂仁拌蒸,曬九次。」清《本草逢原》曰:「製地黃法……以好酒浸,入縮砂仁末拌……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竄,而通調五臟衝和之氣。」雖然現今《藥典》中熟地黃炮製法只收載清蒸和酒炖,但酒、砂仁,辛散走竄,行氣通滯,芳香醒脾,善緩熟地黃滋膩礙脾之弊,故部分地方仍保留砂仁酒製之工藝。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續談熟地黃有補益之力,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