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知多一點

辜炳銳博士 | 2025-05-28

地黃又名地髓、芐、芑、婆婆奶,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根因炮製加工方法不同,故以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入藥,屬常用中藥。地黃以「乾地黃」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藥經》:「味甘寒,主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

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根因炮製加工方法不同,故以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入藥。(網上圖片)

河南產質量優

有關地黃產地,《神農本藥經》稱「生川澤」;《名醫別錄》云:「生咸陽黃土地者佳」,《本草經集注》曰:「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實如小麥,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間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曆陽,今用江寧板橋者為勝。」可見唐代地黃以陝西西安、江蘇為優。宋代《證類本草》曰:「乾地黃最上出同州,光潤而甘美。南方不復識。」宋代醫家認為南方所產地黃質差,以山西大荔所產者為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本草原始》曰:「產杭地者質雖光潤,力微;出懷慶者皮有疙瘩,力大。凡資入藥,宜用懷慶。」《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今產懷慶,以沃土植之,根肥大多汁。」由此可見自明代起,先賢認為河南懷慶地區所產地黃「肥大多汁」,質量最優,為四大懷藥之一。

特殊種植方法

地黃栽培歷史悠久,據學者研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是首次詳細記錄地黃種植方法,可見早在一千多前年,地黃便實現「野生變家種」。野生地黃根塊長而纖細如手指,通過特殊種植方法,使之根塊肥而多汁,質量提高,如《本草圖經》曰:「種植甚易,入土即生,大宜肥壤,根肥多汁,法以土壤作壇,如浮屠數級,寸段蒔灌,根長滋盛也。但種植之後,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土味轉甜,始可復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入藥也。」

隨着近代農業發展,通過地黃新品種的培育,使地黃在產量及質量上得到進一步提高,如1917年藥農崔大毛培育出新品種「四齒毛」;1920年,河南溫縣藥農培育出抗病、抗旱、抗澇的「金狀元」,成為地黃種植主流品種。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地黃由野生變家種,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