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不硬撐 剩菜下賜」法

李思齊教授 | 2025-05-20

在清宮嚴謹的御膳制度中,有一項極具深意的安排:皇帝吃不完的菜,不能強迫吃光,而是由內監封存,或賞賜給臣工。這不只是對皇帝體面與禮數的維護,更是一種健康管理——強調「吃到剛好即止」,不鼓勵硬撐,更不追求「吃完才叫完美」。這背後蘊藏的,就是宮廷對「七分飽」養生哲學的深刻理解與身體力行。

現代,許多人受到「不吃光是浪費」觀念影響,常常在飽了之後,仍勉強把桌上所有食物吃完;清宮正好相反,皇帝吃到有飽意時,便會放下餐具,內侍即刻收膳,不會強求清盤。根據《清宮御膳日誌》記載,乾隆帝有一次午膳只吃了一道「松子蒸雞」,未動其他菜色,即命:「餘皆撤下,分賜福長安與小廚役。」這種「未盡即止」的態度,並非因皇帝挑食,而是明白養生之道在於適量和有度,「不貪飽」、「不過度」才是真正長壽秘訣。太醫亦在每日回報中記載:「今日御體脈緩,膳略半而止,氣運平和,宜。」這意味不吃光反而是「吃得剛好」最佳表現,是智慧而非浪費。

中醫一向反對「飽中強食」,認為勉強吃完是一種對脾胃的傷害。《黃帝內經》明言:「胃不和則臟腑皆病,食氣不節則生痞滿。」這裏的「食氣不節」即指吃得過多、吃得過飽,造成氣機壅滯。更有《飲膳正要》記載:「貪口之過,勝於毒藥。」意思是過食的害處,比毒還深;當我們在明知已飽的情況下還繼續進食,實際上是「脾胃已求歇,口舌仍戀味」,這會導致食積、腸胃疲勞、氣血阻塞,甚至引發慢性病。

太醫院亦多次記錄皇帝若進食過量,脈象會變得「滑大」、「脹滯」,需以養胃之湯調理三日方平。所以「不硬撐」並非讓步,而是智慧的節制與保命之舉。

吃到飽就停

根據《哈佛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顯示,現代人吃過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制於「清盤文化」;不論是否已飽,看到盤中有剩,心理上就覺得應該吃光,導致超出身體所需攝取量。這種習慣多源於從小被教育「浪費可恥」,卻忽略了對健康的影響。

更有研究發現,那些堅持「一定要吃完」之人士,BMI(體脂指數)明顯高於「吃到飽就停」的人;久而久之,容易導致肥胖、血糖問題與腸胃疲勞等健康問題。

想要健康,又不被「吃不完等於浪費」的心理綁架,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吃前分裝,吃後不加:用小碗小盤分裝預定份量,吃完即止,不再續添。

二、學會「打包文化」:在外用餐多餘部分可打包,日後再吃而非當場硬撐。

三、培養「剩下是有餘,吃完是負擔」觀念:「七分飽」就是剛好,硬撐才浪費健康。

四、尊重身體訊號,拒絕「口慾馴化」:不餓,但習慣想吃,是習慣未改。

五、家庭教育中建立「吃夠就好」觀念:讓孩子從小知道,節制比吃完更重要。

這實踐方法與宮廷「膳後封存、賞賜」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讓食物主導行為,而是由我們的健康決定該吃多少。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吃七分飽益處,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