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不邊吃邊談」法

古人云:「食不言,寢不語。」這句話在皇帝的餐桌上,不僅是禮儀規範,更是一項關乎身心健康的飲食智慧。清代宮廷制度中,皇帝用膳時,無論內監、大臣或太醫,一律不得出聲,整個御膳環境須保持肅靜,禁止談話與奏事。這種安靜氛圍,讓皇帝可專注於咀嚼、感受食物、聆聽身體訊號,進而更容易掌握自己的飽足感,自然停在「七分飽」的位置。
根據《清宮儀制志》記載,皇帝進膳時,不論政務如何緊迫,都不得於膳時奏事。若有軍情急報,亦須待皇帝用膳完畢再行處理。康熙帝曾責備內務府太監於進膳時談笑:「進膳非嬉戲之時,宜養氣和神。」乾隆帝則更強調「靜食可養心,養心則長壽」。
這樣的制度安排,並非單純追求用餐莊嚴,而是深知進食時若分心,會導致食不知味、飽感延遲,從而吃過量;故御前太監與御醫一律靜立侍候,避免干擾皇帝進食節奏,這正是古代對「專心吃飯」的嚴格實踐。
養脾護胃
《黃帝內經》早已指出:「食者,氣血生化之本;神不守食,則食不化。」中醫認為,吃飯時應專心一志,若邊談話、邊思慮,會導致脾失健運、胃氣不和,久而久之易致脹氣、消化不良、食積痰濕等症。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若進食時心神外馳,則五味不知、飽足感遲緩,大腦無法及時察覺身體已足,極易導致過飽與肥胖。因此,從中醫角度看,「食不言」其實就是一種養脾護胃、促進氣機調和的飲食養生法。
現代營養學與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分心進食(Distracted Eating)是導致肥胖與暴食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指出,若在用餐時看電視、滑手機、講電話或談話過多,平均會比專心吃飯者多攝取15%至25%熱量,原因是:
一、大腦資源分散,無法偵測飽足訊號。
二、缺乏覺知,導致不自覺吃太多。
三、無法細嚼慢嚥,增加腸胃負擔。
更有研究指出,長期分心進食者易產生「進食遺忘症」,即對自己吃了多少毫無記憶,無法建立飲食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一切都說明,若想真正實踐「七分飽」,就必須先學會專注進食。
在快節奏、高壓力、多熒幕的現代生活中,專注吃飯成了一種奢侈。但只要用心調整,便能重拾這項簡單而有效的養生之道:
一、關掉熒幕:吃飯時不滑手機、不看電視,專注當下。
二、減少談話:與家人用餐前可先小聊,吃飯時則靜心咀嚼。
三、用餐默想:細細體會食物的味道、口感、溫度,培養「覺知飲食」。
四、放慢節奏:每口食物多咀嚼幾下,讓自己更快接收到飽足訊號。
五、儀式感進食:定時定點用餐,不在電腦桌前或車上草草進食。
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能大大提升對食量與身體狀態的覺察力,讓「七分飽」成為一種自然反應,而非勉強控制。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再談皇帝七分飽要訣,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