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先菜後飯」法

中國古代宮廷御膳,不僅講究食材珍貴與烹調工藝,更重視進食的順序。尤其在養生層面上,「先菜後飯」的安排,是清朝歷代皇帝實踐七分飽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飲食次序的背後,不單有宮廷醫學的支持,亦符合現代營養科學與控制體重的基本原則。
《清宮御膳房紀錄》中有明確記載,乾隆皇帝一生講究「素啟膳、淡開胃」,即每日正膳開始之時,御膳房必先送上三至五道清炒蔬菜或涼拌素食,例如銀芽豆苗、清炒芥蘭、涼拌蓮藕片等等,色澤明亮、味道清淡,幾乎不使用濃油重鹽。
這些菜餚被安排在主菜之前,目的就是利用高纖、低熱量的蔬菜提前填滿胃部部分空間,減少對主食與葷菜的貪食。乾隆曾於《日膳紀要》中言道:「食菜可寧神養氣,開膳先素,則腹中生和。」他深知食慾來勢急,若不設法在起始階段緩衝,容易過量。
在宮廷制度中,御膳房更有嚴格的出膳節奏,蔬菜與湯羹先行,主菜如肉類、魚禽則後上,飯與糕點類最後才出現,並以小碗裝載,避免皇帝過度依賴主食取得飽足感。這一切設計根本目的,正是幫助皇帝在自然節奏中達致七分飽。
「先素後葷」中醫觀
從脾胃角度來看,蔬菜性多偏涼,助於引導胃氣下行、促進腸道蠕動,若先進食蔬食,脾胃能和緩展開,不致突受重負;而肉類、米飯偏溫熱厚重,應作後續補給之用。如此循序漸進,可養胃陰、調氣機,防止「未飽先撐」或「飢而暴食」等脾胃病根。
清代太醫黃元御曾言:「凡人欲食,當先蔬以舒氣,次食葷以養形,再食穀以安神。」這樣的順序設計,實為中醫飲食順應自然與人體節律的體現,與今天所謂「食物順序養生法」如出一轍。
近年營養學界興起一套重要理論——「餐盤進食順序控制法」(Meal Order Strategy),研究證實:若先食用富含纖維的蔬菜,接着攝取蛋白質,最後才進食碳水化合物,可有效穩定血糖、控制食量與提升飽足感。
2015年發表於Diabetes Care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受試者若先吃蔬菜與蛋白質,再吃白飯,其餐後血糖峰值平均下降27%,且表示更快出現飽足感。這正好對應古人「先菜後飯」的飲食節奏。
蔬菜的纖維不單延緩糖份吸收,還能增加胃部的體積感受,讓大腦更快接收到「飽」的訊號;蛋白質有助持久飽足,而將米飯放到最後,不僅減少其攝取量,也有助於避免胰島素過度分泌,進一步控制體重與代謝壓力。
「先菜後飯」實踐法
儘管我們沒皇帝那樣的御膳制度,現代人完全可以從生活中重建這種順序:
一、每餐先吃清淡蔬菜:可以是無醬沙律、水燙青菜、或用橄欖油炒時蔬,先補纖維。
二、主菜放中段:選擇高品質蛋白,如雞肉、魚、豆腐、雞蛋等,適量攝取。
三、主食最後進食:白飯、麵條、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擺到最後吃,自然食量會減少。
四、避免合盤進食:自助餐或便當中,常把所有菜式混合,容易不自覺吃過量。建議分開食用,或順序咀嚼。
這種飲食方式不僅有助控制體重、降低血糖、改善消化,對於想實踐「七分飽」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皇帝飲食「七分飽」,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