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情緒不得干擾食慾」法

李思齊教授 | 2025-04-29

清代皇帝每日三餐定時,無論政務多繁重、天氣如何變化,皇帝都必須依照嚴格的時間表進膳。而在皇帝進膳前,太醫還要觀察其脈象與情緒波動,若皇帝心緒不寧,需先行安神,調理氣機等,方可開始進食。這種將「情緒穩定」作為進食前提的宮廷制度,其實就是古人實踐「七分飽」、健康飲食的深層智慧。

根據《內務府起居注》記載,清宮每日三膳時間如下:

早膳(辰時):約上午7至9點之間。

正膳(午時):約正中1至13點之間。

晚膳(酉時前):約下午17至19點之間。

御前總管負責傳膳,御膳房與太醫院須在用膳前兩小時備妥食材與湯劑,並由太醫診脈後決定食單是否照常執行。若皇帝當日脈象浮躁、面色憂鬱、氣息急促,太醫會呈上「安神膳建議」,如先服酸棗仁湯或靜心茶,再行開膳。

這種制度化飲食安排,目的非常清楚:不讓情緒干擾食慾,不因飢餓而暴食,不因憂悶而亂食。皇帝必須以穩定的心境、規律的節奏進食,才不會過飽,亦能保持腸胃氣機通暢。

七情內情 氣機壅塞

中醫講究「七情內傷,氣機壅塞」,其中「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喜傷心」。若人在情緒起伏劇烈時進食,會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尤其脾胃受害最深。《黃帝內經.靈樞》曰:「憂愁思慮則氣結,氣結則胃氣不行。」

這亦是為什麼皇帝即便政務繁重,亦不可以邊焦慮邊進食;進食時必須氣機通和、心情平穩,才能氣順食達。太醫們特別重視皇帝的「心神狀態」,將其視為當日是否進膳、進膳多少的重要依據。

此外,中醫還認為「食後思慮,傷於脾也」,即進食前若過於用腦思慮或情緒起伏過大,會使脾運失調,久而久之容易導致食慾紊亂、消化不良,甚至氣虛血弱、脹悶積食。

現代心理學與營養學亦證實: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是導致暴飲暴食、肥胖、飲食障礙等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美國心理學會期刊》研究顯示,有超過60%現代人有「情緒性進食」習慣:當感到壓力、憂鬱、孤獨、焦躁時,會不自覺地想吃甜食、油炸或碳水化合物,試圖用食物緩解心理壓力。但這種行為不僅無法真正處理情緒,還會讓人吃得過飽、血糖波動、腸胃失調,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不僅影響體重與健康,更可能形成對食物的依賴性。

雖然我們不像皇帝那樣有太醫侍候與膳單審查,亦能建立一套屬於現代人的情緒與飲食管理機制:

一、定時用餐,勿因情緒暴吃:不因心情好就暴食,不因難過就狂吃甜點。

二、飯前靜坐兩分鐘:用呼吸調息,觀察自己是否真正餓了,還是情緒性飢餓。

三、學會「心情日記」與「飲食日誌」結合:記錄情緒與進食的關係,辨認觸發點。

四、不餓不吃、餓也不急吃:建立「覺知飢餓感」,辨識生理飢餓與心理飢餓的區別。

五、以運動、寫字、冥想等取代情緒性進食:找到食物以外的情緒出口,讓飲食回歸養身本質。

這些方法,其實就是把古代「事前辨脈」內化為現代「自我察覺」。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情緒不得干擾食慾,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