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隨時監察飽足度」法

李思齊教授 | 2025-04-23

在中國古代宮廷,皇帝每一餐從不只是單純「進食」,而是一場精密的養生儀式。除了御膳房精心烹製的食物、內監規範的進餐流程,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御前侍醫」,即太醫親自陪伴皇帝進膳,隨時觀察、調節食量,必要時提出飲食建議,甚至干預進食行為。這不僅是健康管理,更是一種制度化的「七分飽保障機制」。

在清代,太醫院是管理皇帝及后宮妃嬪健康的最高醫療機構。每日御膳開始前,太醫必須進宮候駕,進行當日的「脈案初查」,評估皇帝是否氣虛、胃寒、濕熱或脾弱,再決定是否調整食材與食量。

《清宮太醫醫案》記載,乾隆年間,每日中膳與晚膳,皆有一名御前侍醫與皇帝同步進入膳堂,不僅觀察皇帝進食情況,亦須記錄進食速度、食慾、咀嚼次數,甚至食後是否出現腹脹、噯氣、倦怠等現象。這些紀錄將被編入《膳後醫表》,供太醫院後續調理參考。

若皇帝進食過快、份量過多,侍醫可當場進言:「萬歲爺今日膳進甚速,脈略浮,宜節。」這種「即時監察制」讓皇帝進餐時保持自覺與節制,自然能停留在「七分飽」的範圍內。

調和陰陽、平衡脾胃

中醫講求「調和陰陽、平衡脾胃」,食量的多寡,與氣血運行、臟腑調節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有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胃傷則氣不得行,氣壅而病生。」食得太快、太多,不僅造成脾胃負擔,還會導致「胃氣上逆」、腹脹食積、脈象浮滑等問題。而這些症狀若不及時發現與處理,會逐漸演變成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肥胖、高血脂等。

因此,太醫在進膳過程中的角色,等同「胃氣監察官」。他們的目標並非讓皇帝吃飽,而是吃得適當,這正是「七分飽」真義所在。

在現代醫學中,「飲食覺察」(Mindful Eating)是一門強調自我觀察與當下意識的心理營養學技術,主張進食時要全神貫注於食物、細嚼慢嚥、感受身體訊號,尤其學會辨識飽足感,不被情緒、習慣或社交壓力左右。

食前三問、食中三觀

美國哈佛醫學院提出「食前三問」與「食中三觀」。食前三問:我真的餓嗎?這是飢餓還是情緒?需要吃多少?食中三觀:食物味道如何?我已感覺不餓了嗎?是否繼續吃?

這與古代皇帝有太醫陪膳、即時判斷是否過食的制度,不謀而合。只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每天請太醫在旁,該怎麼辦?關鍵在於學習「自我覺察」與「自我監察」,讓各位成為自己的御前侍醫。

要在生活中建立如皇帝般的進膳監控,其實可以從幾個實用步驟開始:

一、吃飯時放下手機與雜念:專注進食,要慢慢感受食物口感與飽足變化。

二、設定「食量提示點」:吃到約五六分飽時停下來,休息數分鐘,觀察是否已足。

三、利用「三口法則」終止進食:當你猶豫要不要再吃時,再吃三口就停,觀察是否仍餓。

四、記錄每日進食情況:用日誌或App記錄食量與餐後感覺,培養長期觀察力。

五、學會辨認非飢餓性進食:如情緒性、社交性或習慣性進食,及早察覺即時停下。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吃七分飽益處,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