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食量需事前規劃」

李思齊教授 | 2025-05-06

在清代宮廷飲食制度中,皇帝每日的膳食安排並非隨性而為,而是由御膳房、太醫院與內務府三方合力,在進膳前預先規劃份量與內容,形成一套科學化、醫療化進膳機制。這種「計劃型飲食」制度目的很明確:讓皇帝不會因一時口腹之慾,臨時加菜,更不會因心情或慾望暴食成災,進而真正實踐「七分飽」養生智慧。

根據《清宮內務府御膳檔》紀錄,皇帝每日御膳的菜單,需提前由御膳房設計初稿,交由太醫根據皇帝當日脈象、氣候變化、作息情況進行審定,再經內務府總管核可,方可執行。這份菜單明定當日供膳的菜式名稱、食材來源、調味標準與份量限制。

舉例而言,若皇帝當日脈浮氣燥,太醫便會建議減少溫熱葷菜,增加清潤蔬食;若昨夜多食油膩,今日則會安排以粥類、蒸菜為主,讓脾胃休息。這些細節皆記錄於《御膳日誌》,供日後調養參考。

更重要的是,皇帝不得臨時要求加菜或多食。若御前內侍接到皇帝口諭要求加膳,必須先經太醫評估,非急需情況,皆建議婉拒。乾隆帝曾數次要求加賜鹿肉羹,均被太醫院以「氣未平、胃未轉」為由婉拒,可見制度執行之嚴格。

中醫歷來講究「辨證施膳」,即根據個人體質、四時氣候與脈象等狀況,安排每日膳食。《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食隨氣候,量依運化。」這說明一頓飯該吃多少、吃什麼,並非由慾望主導,要順應天時與身體狀況。此外,中醫亦反對臨時性暴食,《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暴食則傷脾,忽飽忽餓則損氣。」意即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可時多時少、時冷時熱,否則脾胃易亂,氣血運行失調,最終導致脘腹脹滿、便秘失調、消化障礙等。

因此,「規劃飲食」與「限制即興加食」不僅是制度設計,亦是養生療法,是實踐「七分飽」的根本之道。

拒絕「非飢餓性進食」

在現代營養學中,「飲食計劃管理」是一項關鍵原則。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未事先規劃餐點者,平均每日攝取熱量高出25%,且進食速度更快、餐後飽足感更不穩定。

這是因為臨時吃東西容易被「食慾」而非「飢餓」主導,大腦的衝動區域會壓倒理智區,使人無法控制食量,並進入「吃了還想吃」的慣性循環。

另外,現代心理營養學也指出,「臨時性加餐」與「零食衝動」通常並非因為身體需要能量,而是壓力、焦慮、疲倦等情緒導致的轉移行為。這些「非飢餓性進食」正是讓現代人遠離「七分飽」、走向過飽與肥胖的隱形元兇。

如希望學會皇帝那樣「吃得剛剛好」,以下是可實踐的策略:

一、每日擬定三餐內容:簡單記錄預計吃什麼、份量多少,建立「進食預期」。

二、避免臨時加餐與消夜:餓了先喝水、靜坐或散步10分鐘,分辨是否真餓。

三、用小餐盒、小碗預裝食物:進食前就設定好份量,吃完即止。

四、將情緒與飲食分離:情緒波動時先緩解心情,不以食物作為情緒出口。

五、依季節與體質調整內容:春多清淡,夏多清涼,秋多潤燥,冬多溫補,避免食物與身體「相沖」。

這些方法就像現代版的「御膳規劃流程」,讓每一餐不被慾望驅使,而是由理性與健康所引導。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皇帝食「七分飽」,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