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養生法 先安神 後進食

在中國古代宮廷,皇帝進膳從來並非簡單的「吃飯」行為,而是結合天人之理、儀制之序與養生智慧的儀式。尤其進膳前,常會先焚香、靜坐、安神,再由太醫望聞問切,確定精神氣息安和,才始進膳。這不只是禮儀,更是一種防止情緒干擾進食、幫助身心回歸安定的方式。
根據《清宮起居注》與《養心殿御膳錄》,乾隆帝每日正膳前,必焚沉香一支,由太監捧香入殿,再由內侍奏請膳前太醫為皇帝把脈。若發現皇帝氣息浮躁、眼神急促、舌苔紅薄等,太醫會奏請稍後進膳,先服安神湯或進行靜坐調氣,待神定脈平,再命御膳房傳膳。這樣的「先安神、後進食」制度,是宮廷醫療與進膳規矩的一體兩面,為了讓皇帝不因心緒起伏而亂食、暴食,從而傷脾敗胃。如乾隆曾言:「神靜則味明,心平則食和。」這句話道出一個古老而實用的真理:「吃得好,必須先靜心。」
情緒影響食量
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明,脾主運化」,心神不安,則氣機亂,脾胃必受影響。尤其在情緒波動、憤怒、憂思、驚恐時進食,不僅影響胃腸蠕動與消化液分泌,還會讓脾失健運、胃氣上逆,出現食後脹悶、反胃、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中醫不單強調「飲食有節」,也重視「食宜安神」,所謂「食不言,寢不語,心不亂」正是具體實踐。
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人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進食行為與食量。根據《哈佛健康心理學年報》研究顯示:情緒焦躁、緊張、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食慾異常」;情緒緊張時,大腦控制飽足感的神經區塊會延遲回應,導致吃下超過需求的份量,形成過飽或肥胖;冥想、深呼吸、嗅香氣等安神技巧,能幫助進入「副交感神經優勢狀態」,促進消化、穩定情緒與控制食量。
健康飲食節奏
這與古代皇帝焚香靜心的養生方式,可謂不謀而合。進食不是從第一口開始,而是從一口氣的調整開始。
我們未必有沉香可焚、有太醫診脈,但可用簡單又科學的方法,讓自己在用餐前先沉靜身心、調整氣息,幫助進入健康飲食節奏:
一、飯前靜坐數分鐘:用自然呼吸調好心情,先放下焦躁感覺或緊張的工作情緒。
二、聞香轉氣:可點一盞自己喜歡的天然香氛蠟燭或聞清香茶,幫助情緒從緊張轉為放鬆。
三、練習「食前三問」:我是真的餓嗎?情緒穩定嗎?準備好細嚼慢嚥了嗎?
四、避免邊開會邊吃、邊吵鬧邊進餐:讓「吃飯」成為一場安靜的修行,而非倉猝交差。
這些小習慣,看似簡單,卻能深刻影響你對食物的感知、對食量的掌控,從而真正實踐「飲食養生」。
宮廷中的焚香靜坐,從不是裝腔作勢,而是對身體的尊重與自律。皇帝雖貴為天子,仍不敢躁進膳食,反而要先調氣寧神,才敢進一口米粟。現代人若能學會「吃前先安神,安神才節制」,中醫的「飲食養生」法,並非靠意志力,而是從心靜開始:只有心定,胃才穩;只有神和,食才平。下一餐,請先靜心,再動箸。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靜心進膳的養生智慧,中醫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