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貢品寶果 夏日必備黃皮

清宮《御茶膳房檔》明載:「廣東進黃皮果,味甘而微酸,晨起服之,氣機自和。」這透露了一件事:黃皮並非普通果品,而是清代皇家夏季御膳的指定貢品。據《清宮醫案》,乾隆體質屬脾虛易濕,故太醫每年小暑後即備「黃皮蜜漬」,晨服少許,助氣通脾。乾隆尤重脾胃之養,曾手諭太子曰:「脾健氣順,百病難侵。」可見黃皮之妙,早被列入御用食養之列。
荔枝「解藥」
7月介紹黃皮更因其時令恰當。黃皮與荔枝皆在每年7、8月盛產,兩者並稱「嶺南雙寶」。民間常說:「饑食吃荔枝,飽吃黃皮。」、「食荔枝太多,以黃皮解之」。中醫認為,餓時脾胃虛弱,荔枝味甘性溫,可補氣養胃,助人體回復元氣;而飽肚時脾胃運化慢,易積食脹氣,黃皮味辛能行氣、化濕、消滯、防止滯膩。黃皮性辛甘微溫,能理氣化濕、醒脾解膩,正好中和荔枝甘熱助火、易滯生痰之性,故黃皮被譽為「荔枝解藥」。
《本草綱目》云:「黃皮味辛甘,性溫,入脾肺二經。」辛能行氣,甘能補中,最適合夏季濕重時節。中醫認為,濕困脾胃會出現口淡、倦怠、腹脹等症,黃皮則能「醒脾祛濕,開胃散滯」。尤其對平日容易脹氣、食慾不振者,午餐後吃三五枚黃皮,有助於促進消化、提升中焦運化之力。
夏季養生,正常人每日食黃皮5至8顆最為適量。食過多則可能助火,導致口乾、喉燥或便秘,也有網友戲言:「吃黃皮像談戀愛,一開始甜,吃多了就酸。」此乃黃皮之性,亦是養生之道——貴在有節。
黃皮含天然揮發油、黃酮與皂苷類物質,有良好之祛痰、潤肺、止咳之效。南方濕氣重,肺氣不宣,常見痰濕咳嗽、胸悶氣滯,黃皮入肺經,可疏氣散寒,調理濕熱,故廣東民間俗語有云:「黃皮三顆,痰咳落腳。」意指黃皮小果能潤肺平喘,尤適合梅雨時節之久咳體虛者。
性溫不燥
黃皮的果皮煎湯亦可入藥,有助解鬱理氣。《嶺南草藥志》記載,黃皮皮水外洗可緩解濕疹與蚊叮,小孩皮膚癢,用黃皮葉煮水沐浴,舒癢效果良佳,說明黃皮不只食材,更是「內可清肺,外可除濕」的嶺南寶果。

現代人夏天容易「情緒中暑」,煩躁、失眠、心神不寧,這正是中醫所說「暑熱擾心」。黃皮氣味清芳,性溫不燥,既不助火,又能行氣,適宜調整心氣,安定神明。有上述情況者,可試試連續食用黃皮7日,每日6顆,晚上兼喝蓮子湯,或有助改善夏季失眠、煩躁等亞健康狀態。
另外,民間有「火遮眼,食黃皮」的俗話,即夏日「暑熱憂心」,如突然想鬧情緒或想罵人時,可先食幾顆黃皮,因黃皮能理氣解鬱,調暢氣機,疏通中焦氣滯,故或多或少可減少「想罵人之氣」,這也是中醫指「先平氣,才說理」的智慧。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夏季必備嶺南寶果,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