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柴即時處理免「手尾長」
足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可能是最常見的運動受傷。拗柴泛指足踝關節周圍的韌帶發生損傷,常見成因很多,包括:運動創傷、意外跌倒、高處跳下撞擊足踝、上落樓梯時踩空、交通意外等。當出現以上情況,令足踝關節受力和幅度超越韌帶組織所能承受的強度,便會拗柴受傷。症狀包括腳踝局部紅腫、發熱、疼痛及關節活動幅度減少等。拗柴一般不是大問題,最怕是變成「拗過一次柴,以後很容易再拗柴」。工作上見過不少這類慣性拗柴的個案,明明拗柴的部位已經完全不再痛,偏偏很容易再度拗柴。
其實,拗柴的部位不再痛,未必表示問題已完全處理好。拗柴時會令保護關節的韌帶受傷變弱,若沒有專業的治療和診斷,「手尾」是可以很長的。
要適當處理拗柴,先要明白「PRICE」原則,即拗柴後的5個急性期處理,包括保護(Protection):使用護具和繃帶等固定受傷踝關節,避免短時間內再度受傷;休息(Rest):減少活動可令踝關節得到足夠休息並加快復元;冰敷(Ice):使用冰敷可以有效地減少發炎反應,可使用冰袋敷15至20分鐘,或直接以冰塊按摩5至10分鐘;壓迫(Compression):利用繃帶在踝關節纏繞,減少腫脹和提供適度的保護;抬高(Elevation)踝關節,使其高於心臟,利用重力與淋巴系統的引流來減輕腫脹。
急性期處理過後,仍應求醫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例如手法治療、電療、衝擊波治療、高能量激光和超聲波等。待紅腫和痛減少後,就要做適合的運動治療。
不少人拗柴後消腫消痛,便掉以輕心。其實,即使足踝未見紅腫,並不代表足踝關節和韌帶完全無事。有些患者會選擇到急症室照X光,確保沒有骨折後,就等腫痛自然消退。可是在拗柴而言,沒有骨折亦不代表病情不嚴重,因為韌帶或軟組織受傷,X光片是照不出來的。如有疑問建議請教專業人士。
作者為註冊脊醫
[信健康] 適當處理「拗柴」,脊醫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