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香港醫護人員精神健康

俗語:「盧醫不自醫。」意指是醫生雖然能給人治病,卻不能醫治自己的病。這是普通常識,甚至於古代不通文墨的人都會明白其中道理。
可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經濟發達現代化的香港,卻有人對此不甚了了,或者是大意忽略了!
世紀大災難新冠肺炎已經過了28個月,香港經歷了共五波疫情,感染人數在百萬以上,死亡個案可能會觸及5位數字,不少專家相信瘟疫的後遺症會相當嚴重,其中700多萬市民的精神健康是「重災區」,而首當其衝的群組必然是抗疫的前線人員──各種醫護。這種情形不是本港獨有,而是全球的普遍現象。
回顧19年前的SARS,禍害未及一年,直接身亡者不足300,當時本港醫護緊守崗位,力保醫療系統的穩固,而某鄰近地區就有醫院員工因害怕染疫而逃走的事情。有識之士不會譏笑他們的臨陣退縮,因為這是有關生死存亡,當事人肯定是無法承受意想不到和突如其來的壓力。這時,香港醫學會認識到瘟疫對所有市民帶來的精神創傷,於是委任筆者為「精神健康召集人」,在傳媒中廣泛宣傳「精神健康教育」,並接受報章的訪問,從而喚醒市民對有關問題的認知。可惜,當局未有配合民間專業人士的努力,坐失提升社會對精神問題的注意及防禦能力的黃金機會。
2019年開始肆虐的COVID-19到目前仍然未受控,很多人都猶豫是否應在此刻接種第四針,因為針對Omicron的針藥姍姍來遲,而更新的變種病毒又好像呼之欲出。在這個疫情稍為緩和的時候,政府慷慨解囊,推出消費券,不少市民歡喜雀躍,瘋狂購買心頭好;但全港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仍然枕戈待旦,準備應付新的挑戰,壓力絲毫未減。香港精神科學院最近發文,呼籲全港精神科醫生要特別關顧「自己人」(其他醫生,以至於所有在醫院工作的員工)。其實,在較早時,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已經貼文,號召同仁輔導受情緒困擾的「同袍」。
身心破產
3月初,第五波疫情告急,危重病人排山倒海而來,公營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顯然是未做好準備,可能基本上全無應變方案,使各大政府醫院淪為戰場。全港最大的伊利沙伯醫院,臨時改變成為專接收染疫者;病床間堆滿了失救病人遺體的屍袋;很多失去了自理能力的病人的身體得不到依時的清潔,致使病房充滿了屎尿的氣味……這裏恍似是人間地獄。生者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所施其技,歿者因得不到應有的處理,孤苦伶仃,死不瞑目。在此工作的人員親歷其境,又情何以堪呢!一位有35年臨床經驗的急症室主管何醫生,在訪問中情緒突然暫時失控,哽咽起來,可見當時全體醫護所受的壓力是何其大也!
試想醫護人員在世紀瘟疫出現以來,已經長期受壓,而新一波疫情就像海嘯爆發,部分人身心無法應對,注意力分散,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決定,是人之常情,更損害了他們的精神健康和自信心。到4月中,醫管局工作人員的染疫人數已逾2萬,可見他們日以繼夜的工作地點,是全港「最高危的地方」。
前線人員要長時間穿上全套的防護裝備,令喝水、吃飯和如廁都非常不便;又害怕下班回家後會傳染家人,所以有人索性不回家,以策安全。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醫院是遠超負荷,每一寸地方都用盡,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病人無法獲得標準的照顧,醫護人員愛莫能助,油然而生負面消極的情緒,例如「無力感」和「無助感」,進一步衍生精神困擾,是可以想像的。
筆者相信有部分醫護人員經此「一疫」,可能會出現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和抑鬱症等症狀。
有人或會認為本港的疫情有望在5月受控,各界復業,學校重開,社會逐步恢復正常,而醫護人員多是專業人士,會有能力自我調節。筆者對此揣測,不敢苟同,正如前文所述「盧醫不自醫」,尤其是有關精神方面的問題。常言道「心債心還」,醫護都是普通人,如果不適時疏導精神壓力,便會債台高築,或會「身心破產」。又正如球員在比賽時受傷,藉着安多酚(Endorphin)的刺激,可以繼續作賽,但回到更衣室時便會猛然疼痛;經歷戰爭的退伍軍人,患上精神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精神病病徵滯後出現,是非常普遍的,有些情況長達10年以上。
筆者其中一位女病人,早年喪夫,兒女成群,她要內外兼顧,異常辛苦;經歷十數載的奮鬥,子女成材,能優哉游哉,安享晚年,卻患上精神病,這便是「心債心還」的好例子。醫護人員在抗疫中居功至偉,社會欠下他們的「補償」,所以要特別照顧。
「新冠失眠」
可是,香港的精神科醫生約400人,只有不足60%在公營醫院服務,人手顯然是嚴重不足。縱然全體同仁都響應呼籲照顧「自己人」,都是捉襟見肘。
為今之計是糾集臨床心理學家,為有情緒困擾的醫護進行小組(6至10人)輔導,篩選出病情較重者,試行針對性的心理和藥物治療。
筆者並非以臆測推斷成文,上述的說項是有事實根據:依照MHA(Mental Health America)在2020年6至10月調查所得,COVID-19對醫護人員的精神健康,有着深遠及負面的影響,其中包括:無法承受沉重的工作壓力、擔心會傳染家人、身心疲累、得不到足夠的情緒支援和不能抽身照顧孩子。最近,國際學術機構經兩年的研究發現醫護因疫情影響,出現最普通的病徵──睡眠失調,特別是失眠。失眠是經歷大災難後,當事人共通的反應,而因新冠肺炎引起慘痛回憶,往往令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學術界稱之為「新冠失眠」(COVID-somnia或Coronasomnia,這是COVID加上insomnia的複合字)。外電有報道聲稱有不少醫生和護士回家休息,知道因疫情加劇,醫療資源不敷應用,很多病人都得不到適切的醫治,憂心明天上班會有多少個重症者身亡,而在夢中驚醒!
睡眠佔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解救醫護失眠是重中之重,因為廣大市民的生命和健康,都是倚仗他們的努力。筆者希望受影響的醫護盡快求醫,並可以反過來「能醫亦自醫,渡己兼渡人」。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關顧醫護精神健康,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