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相配 養血活血 唐代秘方四物湯

辜炳銳博士 | 2025-08-20

四物湯首見於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為補血劑中的常用方、通用方。方中由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四藥組成,故名四物湯,四藥用量等分。前三藥依據中藥的功能均為補血藥,從補血力量而言,熟地黃藥力較大,故為君藥,為血中之血藥,性守而不走,滋膩補血,入脾胃後停留時間較長,故善於受氣取汁,本品又能填精補髓,肝腎同治,精血同源,《本草發揮》曰:「熟地黃,酒灑九蒸,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

善補一身之血

當歸,辛甘而溫,甘能補,辛能散能行,為血中之氣藥,既能補血,又能把中焦所受之汁,上行入心以化赤為血,故為臣藥;君臣相配,善補一身之血,體現《靈樞.決氣》所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所補之血需要有所藏,肝藏血,白芍雖養血但力不及君臣,味酸入肝,歛陰血,使既補之血藏於肝,補而不失;川芎,活血行氣,使藏於肝之血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暢行全身,令諸藥補而不滯,如《藥性賦》云:「(川芎)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上行頭角,助清陽之氣以止痛;下行血海,養新生之血以調經。」共為佐藥。

通治營血虧虛

方中又可依據四藥的特點歸為兩類:一者,當歸、川芎,辛散行血,動而屬陽;二者,熟地黃、白芍,養血呆滯,靜而屬陰。陰陽相配,養血不滯,行血不傷血。《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本方原治外傷瘀血作痛,「傷重,腸內有瘀血」,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四藥等分為用,養血活血,補中寓行。後世醫家常以本方通治營血虧虛之證,用量上改以重用熟地黃,少用川芎,以增養血之力。再者今之熟地黃多以清蒸之法炮製,蒸製時間較短,又鮮有輔以砂仁、酒製之法,使熟地黃味厚滋膩,故有醫家稱本方滋膩呆滯亦非毫無道理。

四物湯由當歸(圖)、熟地黃、白芍、川芎四藥組成,通治營血虧虛之證。(網上圖片)

本方可依據病機變化略作調整,如血虛有熱者,以生地易熟地,以增涼血補血之功;若血瘀甚者,以當歸尾易當歸並為君藥,瘀久需防化熱,故以赤芍易白芍,生地易熟地,以涼血活血,此亦可窺「方之精,貴在變」之一斑。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四物湯能養血活血,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