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知多點(一)
黃芪為常用補氣藥之一,具有補氣升陽、益衞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效。黃芪原名黃耆,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說文解字》云:「耆,老也。」即年長之義,梁朝《玉篇》曰:「耆,渠伊切,長也,老也。」可見耆有長之義,此與黃耆根部較長的特徵相符。明代李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黃耆,色黃,補力較強,故以此名之。
藥力如老者之德
《本草原始》則認為黃耆藥力緩和如老者之德故名,「夫耆者,年高有德之稱。耆老歷年久而性不燥,此藥性緩如之,故得以耆稱。」芪與耆音同,從明代起便有「黃耆」與「黃芪」互用之紀錄。內地除《藥典》1963年版仍用「黃耆」外,其後所有文獻均統一為「黃芪」。
黃芪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便有明確的產地記載,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地區;隋唐時期黃芪產地擴大至鎮原和陝西銅川;宋代又向東擴展至山西,並成為了黃芪的地道產地,如《證類本草》云:「謹按黃芪本出綿上(今山西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芪。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清代則在前朝的基礎上向北擴大至內蒙古,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云:「黃芪,本經上品,有數種。山西、蒙古產者佳」;民國陳仁山《藥物出產辨》中載:「正芪產區有三處:一關東,二寧古塔,三卜奎,產東三省,伊黎吉林三姓地方。」
山西栽培品最佳
自民國起黃芪作為東北三省的道地藥材,所產黃芪又因表面淺黑色或黑灰色故稱為「黑皮芪」,質量最優,可惜由於野生資源嚴重匱乏,現時東北「黑皮芪」已絕跡於市面。根據《藥典》要求,本品來源為蒙古黃芪與膜莢黃芪。兩者經切製後,難以單從切面區分,其臨床功效之差別、優劣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兩者的野生品從質量上必定優於栽培品,然而,現時野生資源極少,市場需求量大,栽培產區增多以致內地市場中黃芪商品種類較為複雜。一般而言,栽培品以山西所產為最佳,內蒙古次之,山東、河北省安國市質次。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講師
[信健康] 解構黃芪療效,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