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公「古琴養生」(三)

李思齊教授 | 2019-08-27
以琴治心,古人謂之「琴心」。

音樂能療疾養生,並不局限於古琴一種,但凡優美的音樂皆可調暢情志、修養身心,但並不是所有音樂都有利於健康。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就曾在一次採訪時說過:「琴既為治心之具,故有人把古琴從正面與儒家性命之理相聯繫。《琴餘漫錄》又論『學琴之益』,善彈琴者借為養性、調氣之用,非以悅他人之耳也,足證琴學為有益身心性命之學,琴音遠而身長,與彈者呼吸息息相關,是為有益性命,則彈琴可以延年。」

音樂修性養心

根據中醫「五臟相音」理論,琴之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人體五臟,故聽不同調式的音樂,可調養不同臟腑。如德國音樂家梅亞貝爾與妻子吵架,就以彈蕭邦的名曲《夜曲》,使妻子怒氣頓消。秦末漢初時期,漢王劉邦與元帥韓信就是利用彈奏悲涼的楚歌,動搖了西楚霸王項羽的10萬大軍,使楚軍不打自潰。1975年,晚年的毛澤東施白內障手術時聽着岳飛名曲《滿江紅》,使自己沉浸在音樂中,分散注意力,減少手術的痛苦,手術僅用了6分鐘,非常成功。現在,音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受到醫學廣泛關注,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治療,進入實驗室研究階段,並應用於臨床。

饒教授在琴學方面的研究,包括琴史、琴人、琴器研究,琴哲學、美學研究等,他曾反覆強調「琴心」。以琴治心,古人謂之「琴心」。饒教授認為,善琴者,聞聲有如窺鏡,可以照見內心隱微之處,可由琴音以反映人心,故其強調「琴在於正人心」。

《樂記》載:「樂至而無怨,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天下皆寧。」音樂之所以能調節人的情緒,是因腦幹網狀結構接受音樂刺激後,在促進大腦皮層覺醒的同時,傳給外周神經,從而提高和增進肌體活力,使人精神煥發、消退低落的情緒。音樂能調節情緒、平衡心態,主要體現在:一、使人志暢情舒。《史記.樂書》指:「音樂者,流通血脈,動盪精神,以和正心也。」優美動聽的音樂,使聽者進入豐富的聯想世界,從而氣和神寧、血脈流暢、經絡通達。二、使人樂觀豁達。《壽世全書》載:「聲音感人之道,其效力速於訓話與身教……況絲竹能陶冶性情,謳歌能發舒抑鬱。故無論男女,當職暇之時,或安弦操縵,或鐵板銅琶,或引吭高歌,或曼身徐度於身心,二者交有裨益。」

噪音損害養生

音樂雖有療疾養生之效,但「和樂平心,淫聲致病」。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知道和諧悅耳的音樂有益身心,而不好的音樂會使人得病。如極過度濫用搖滾樂和的士高(Disco)音樂,會引起急性耳聾,還可導致心臟功能的日趨衰弱,重者還可致猝死,此類事故時見報端。生活中的噪音,如電鑽的尖銳刺耳聲等,也會損害身心健康,使人頭暈惡心、血壓急升等。因這些音樂或噪音雜亂,均無章的頻率序列,與人體自身的頻率相差很遠,引起耳蝸基底的聽毛纖維雜亂無章地振動,毛細胞微音器電位脈衝混亂,聽神經動作電位脈衝尖銳巨變,大腦顳葉皮層興奮與抑制劇烈衝突,從而引發痛苦的感覺。經常聽雜亂音響,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強烈的刺激,甚至破壞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正常功能,必然影響人的壽命。

故通過音樂來療疾養生,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欣賞,要根據病人的經歷、音樂修養、審美能力和病情來選擇適宜的樂曲。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音樂養生非難事,健康貼士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