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體脂肪與體重

林盈吟 | 2021-07-16

自2016年起,香港約一半人口屬於超重或肥胖。由於環境變化,即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模式等,這種趨勢一直呈增長趨勢,並沒有放緩跡象。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實現和保持健康體重的主要方法,包括減少吸收熱量、活動身體和改變行為模式的組合等,可用於指導超重或肥胖人士改善生活,降低體重。但是,參與者的反應在彼此之間有所不同。這並不一致的結果,促使學界進一步研究能影響體重管理的因素。

臨床試驗調查宏量營養素或總熱量攝入和體重之間變化的關聯,已經報告了其高度可變性和不一致的結果,學術界仍然爭論着哪些宏量營養素是脂肪積累的關鍵原因。

在許多研究中,參與者對同一飲食方案的反應往往不同,基線體重與其變化差異也大。換言之,就算吃同樣食物,各人減去體重的效果差異可以很大。

調節飲食方式

腸道微生物群被視為人體代謝網絡中的代謝媒介之一。個體間對同一食物或營養物質的代謝反應之差異,直接表現於進食後的血糖反應和膳食脂肪對生理的影響。如本專欄之前所述(刊於6月18日),功能良好的腸道微生態由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共生微生物組成,直接幫助宿主代謝物質,繼而平衡熱量。其中兩個良好的機制:1.膳食纖維的發酵分解、2.通過轉化飲食成份,使能量平衡。各人的腸道微生態差別甚大,與飲食品質及從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數量有緊密連繫,對肥胖有直接影響。現已知道微生物代謝物和蛋白質能與宿主溝通,例如腸道大腸桿菌中的蛋白質通過與宿主飽腹訊號中涉及的抗原相互作用來調節食慾,微生物發酵的副產品(如丙酸酯和丁酸酯)也刺激腸道激素,減少食物攝入。因此,評估腸道微生物群變化和個體間變異性的研究受限於短期(少過12周)飲食改變或代謝結果(如血漿葡萄糖、三酸甘油脂、胰島素、膽固醇)測量,而不是靠長期觀察的體重或體脂變化。

受飲食及生活習慣、運動模式等因素影響,香港有不少人超重或肥胖。(資料圖片)

另外,最近兩項研究針對超重的丹麥成年人,調查基線微生物群Prevotella/Bacteroides(P/B)之間比率的關係,發現P/B比率高(>0.01)的人,在持續6個月高纖維飲食下,相較P/B比率低的參加者,體重和身體脂肪減少得更多。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調查微生物群對長期控制飲食的影響。

最後,一項DIEFITS研究發現,沒有特定的微生物與減肥有一致關聯,而腸道微生態整體的可塑性(即變異性,包括受基因、環境、地理等因素影響,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則能預測個人的持續減肥率(12個月或以上體重減輕)。以改善飲食的方式,在低脂肪飲食及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下,基線微生物可塑性較高的人,體重減輕得以持續。這些發現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可塑性對於持續減肥的潛在重要性。

在這裏,總結一些關於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與減肥反應有關的最新證據。

.限制性飲食(即通過不吃某一大類食物)減少微生物的豐度,與營養缺乏有關,而不是與體重減輕有關,並普遍減少產生丁酸鹽的厚壁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菌。

.減重手術的影響取決於技術,並顯示出類似限制性飲食的結果,減少厚壁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菌,亦增加變形菌門(包括很多病原菌),影響腸道吸附表面的變化、pH值和消化時間。

改善代謝結果

.益生菌有不同菌株,對微生物群的正面影響持久度因此有別,但它們傾向於幫助減少身體脂肪積聚。

.益生菌由於交叉餵養相互作用,能幫助增加雙歧桿菌和增加丁酸鹽的產生,有助增強腸道屏障,改善代謝結果。

.以基底腸道微生物群預測人體對飲食的反應,能有效推算是否與節食期間的微生物群改變或減體脂的幅度有關。

.本文提到的研究參與者,在12周內顯著減少體重。然而,減重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其中一半人的體重減輕2倍多,儘管反應組之間的限制標準相似,配方飲食相同,但與反應較小的人相比,反應較大的人腸道微生物群具有更高的α多樣性(腸道微生態OTU豐富度測量)和β多樣性分類(腸道微生態水平差異度)。結果表明,參與者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可能與對體重管理干預措施的反應有關。

.醣化血紅素(HA1C)與脂肪質量相關,諷刺的是,減肥對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來說尤其具有挑戰性,即是2型糖尿病患者更難減重。

.衰老與代謝變化有關,代謝變化可導致超重和減重速度變慢,因此假設參與者的年齡可能會影響減肥反應。然而,研究沒有觀察到年齡因素對年輕人和老年人體重差異變化的影響。

所有干預措施都對腸道微生物群有影響,儘管它們並不總是與減肥相關。仍然值得研究更長期帶來的影響。總而言之,科研腸道微生態的技術,遠遠未到讓你能夠「坐着瘦」的地步。

撰文 : 林盈吟_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營養師

 

[信健康] 腸道微生態影響體重,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各人的腸道微生態差別甚大,與飲食品質及從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數量有緊密連繫,對肥胖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