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防護設備 如何減少污染?
2021年12月9日,Nature Sustainability雜誌刊登了Increase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litter as a result of COVID-19 measures,作者來自英國Portsmouth及Southampton大學及澳洲Griffith大學,主筆是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護協會)的K. Roberts。
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及其廢物棄置與世界衞生組織(WHO)及各地區的防疫措施有何關係?這些廢物對環境有何影響?
研究團隊運用了「Litterati-citizen science data collection」,這是全球最大數據庫之一,以流動電話的App,由志願者定位拍照,以人工智能分類、志願者核實後才上載。八成的資料是社區人士上載,有超過9萬獨特標籤,包括物料、形象,牌子等。現有19.5萬活躍用戶,分布在165個國家,從2017年開始,共記錄了超過780萬次。他們選擇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11個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比利時、荷蘭、澳洲、紐西蘭),得到5萬多上載量,200多萬標記物件,從中用英語或當地方言找出口罩、手套及擦拭紙3類物品,以非參數(non-parametric)統計分析,表達以下4點:
1. 在WHO宣布大流行後,PPE棄置量便增加。
2. 更多使用PPE,便增加廢物棄置。
3. 本地的法規比WHO建議影響口罩棄置更大。
4. 政府強制用口罩比強制封鎖/在家工作影響更大。
關於各政府反應及關閉各類工作場所的資料,是由Oxford University Government Response Tracker中獲取後分為4類:
1. 沒有指示
2. 建議可能的情況下在家裏工作(第一級)
3. 要求非必要場所關閉(餐廳、戲院)(第二級)
4. 命令全部關閉,只留必須的(超市、診所)(第三級)
關於口罩令,他們用各國的官方網站,看最早通告的日期:
1. 沒有指示
2. 建議戴口罩
3. 必須戴口罩
研究結果及啟示
1.口罩棄置量增加84倍。在2020年3月,WHO估計每月在醫療機構中便要用8900萬口罩及7600萬手套,所以WHO指引是普通市民不用戴口罩,最後在2020年6月他們才建議在有社區傳播的地區普及化口罩。在人多、社交隔離不足的地方(如公共交通)則必須用。事後孔明,這怠慢是第一波的主要原因。
2.在11個國家中,澳洲、紐西蘭、瑞典、荷蘭及美國棄置廢物很少,在1%以下,而英國是冠軍。從2020年8月至10月,口罩佔總廢物棄置大於5%,手套及擦拭紙各佔1.5%。英國的大量升幅,在WHO口罩建議發出後一個多月才出現。這些國與國的分別可能是人民行為的不同,亦可能是志願者上載至Litterati時,受不同閉關令的影響。
3.國家的法規比較WHO指引影響更大。瑞典、澳洲及紐西蘭沒有或很遲才建議戴口罩。
4.在實施口罩令之後,棄置物便急升,但是「封所令」(第二級)時,棄置數量最多,因為還有部分市民必須要出行。到第三級,全部市民都不准出門時,也減少了3類PPE的棄置,或可能是志願者也不能出門採集資料?
香港在關閉場所及口罩都是第三類,沒有全市關門(Lockdown),但由第一天已經戴口罩、通風、洗手及清潔環境,配合政府公共衞生的檢測、隔離及疫苗,可能是「清零」最好的官民合作方法。
各棄置垃圾因素
各國棄置垃圾的份量、類別及分區是各地的ISB(infrastructure, service, behaviour)模型所影響。1.基礎設施,如垃圾箱的分布是否方便與合適。2.垃圾處理服務,如收集清潔與居民溝通及執行處罰。3.可取的公共行為。
市民丟棄垃圾有4類原因:1.個人價值觀,如態度、學問、意識、性格、生活方式、社區群體及社會地位。2.個人眼前的情況,如醉酒、匆忙、青少年及在他人的地方不容易被抓住等。3.被認為超出個人控制範圍的因素:沒有方便的垃圾桶,如在汽車或公共交通上,地方已經是破落骯髒或其他人也亂扔垃圾等。4.有「好處」的因素,如清洗工資、處罰金可用於區內廢物回收等。
對環境與人類的風險:
1. 短期影響:傳播病毒、視覺污染、下水道堵塞、海洋污染。
2. 中期影響:巨型動物受到物料纏繞導致窒息,若吞進腸道,可致營養不良,影響生育及生存。
3. 長期影響:傳播其他的感染,化學、物理及生物風化,形成微塑料(<0.5mm)及納米塑料(<100nm)進入食物鏈。還有金屬浸出物的毒害。
對應政策與法規
處理方法由ISB模型開始:在垃圾熱點設垃圾桶;頻密處理垃圾,更要強調必須戴口罩的地方;宣傳教育活動及適當的標牌。另一方面是加強可重用的PPE,不單是物料,還要教育安全使用及消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整體垃圾處理的方案,包括源頭分類,直接收集回收再用類別及無污染的處理方法。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令防護設備減護染,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