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殺手排行榜
早前為了要預備打新冠疫苗,很多沒有做過身體檢查的朋友都下定決心去驗身,有報告後再找醫生查詢當中詳情。
其中常聽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醫生,我驗到膽固醇高了,要吃藥嗎?」
膽固醇過高是引致各種心血管病(心臟和動脈血管的病患,主要有缺血性中風、冠心病、周邊動脈血管病、主動脈瘤等)的重要「風險因素」,過高肯定不是好事。但驗到過高,就等於要吃藥去降低它嗎?同樣道理,我驗到有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就要立即服藥嗎?
患上各種心血管病的最重要可改變風險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壞膽固醇過高(還有缺乏運動和超重肥胖)。這四項風險,就像危害健康的殺手,但這四大殺手也有高下之分,就讓我們看看這四大殺手的排行名次。
第一位︰吸煙
吸煙必定是第一位。
煙裏的眾多毒質(如氧化物自由基;有毒有機化學物如多環芳香烴碳氫體化合物;揮發性有機物如甲醛、乙醛、丙烯醛;有毒重金屬如鉛、鎘、砷;氣化了的含碳微粒)可以破壞動脈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就像打穿內層的保護膜,以致血液中帶有壞膽固醇的白血球巨噬細胞可以鑽進血管內,加劇壞膽固醇聚積在動脈內壁,形成動脈斑塊。
它又會引發動脈內壁的發炎、刺激血小板聚結,令內壁容易形成血栓。而且,它會收緊動脈中層的平滑肌肉,破壞中層的彈性組織。另外,它所含的尼古丁會刺激心跳,增加血壓,影響血糖血脂;它增加血液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會牢牢地結合在紅血蛋白上,令紅血蛋白不能帶氧,直接影響血液供氧,進一步加劇動脈血管的缺氧。由此可見,吸煙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每一個病變步驟都「貢獻」良多,煙草根本就是為了破壞動脈血管而出現的產品!
吸煙這殺手還有另一最要命的殺着,就是煙草中的尼古丁。這會在生理上很強烈地令人上癮,叫吸煙的朋友嘗試後就不能自拔。煙癮強烈的操控力,往往叫吸煙者在出事後仍然不能戒煙。結果這煙癮繼續進一步地加強傷害他們。
研究發現已經患上心血管病的吸煙病人,若仍堅持吸煙,再次患上心肌梗塞、心臟猝死的風險必然大增。相反,出事後若果決心戒煙,再次患病的風險隨即減低。但若要降低至非吸煙者的水平,起碼需要10至15年,可見吸煙對心血管病的毒害何其深遠。
吸煙引致心血管病的風險,肯定跟吸煙的份量和時間成正比。吸煙是患心血管病的第一殺手,當之無愧!更別忘記煙草包含很多惡毒的致癌物,也會直接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可見其毒害和殺傷力非常「全面」。吸煙的讀者,請你盡快離開這個看似是朋友,但確實是害你的殺手,找一個說服自己的原因,立定決心踏出戒煙的第一步!
第二位︰不相伯仲的糖尿病
排名第二位的殺手其實和吸煙旗鼓相當,那就是糖尿病。糖尿病的根本病理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最主要的功能是令身體各處的器官組織如肝臟、肌肉、脂肪等吸收並儲存糖份,令到血糖水平降低。
胰島素阻抗,即是指上述各處對胰島素「無反應」,血糖因此不能有效地被吸收,令到血糖上升。同時胰島(就是藏在胰臟裏的內分泌小粒)裏負責製造胰島素的Beta細胞,以為胰島素不足,只能繼續努力製造更多胰島素來補償,但最終都是力有不逮,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結果血糖繼續升高,導致糖尿病的各種病變。
糖尿病可導致各種大血管病變,令身體的大、中、小動脈都受損,受損的部分廣泛,在多處形成動脈斑塊。而且,糖尿病因着血糖的長期失控過高,幾乎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每個步驟,甚至會令到已存在的病變位置更快速更嚴重地惡化;糖尿病患者的動脈病變位置更是脆弱,更易「爆開」和破損,所以患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會更早及更易出事,發生心肌栓塞、缺血性中風等嚴重病症。
而且,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感觀神經受損(原因見下文),很多時候患者出了事也沒有感覺,例如發生心肌栓塞時也不大覺得心口痛,結果就更難及更遲發現問題,延誤了診斷和治療。這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病併發症時高死亡率的其中一個原因。
失明與洗腎
糖尿病除了會有可能導致大血管病變,也有微血管病變的風險。
因為血糖長期過高,影響微絲血管的循環,並容易在兩個重要的地方出事──眼底的視網膜和腎臟的腎小球,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即糖尿上眼)和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是現今造成失明和要洗腎的重要病因。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也會影響供血給各處神經線的微循環,神經線缺血便不能正常傳遞神經訊息;另一方面血糖過高也會影響神經線的功能,結果神經線受損害,造成糖尿病神經病變。以感觀神經線來說,神經線愈長,受損愈大,所以最易出事的通常是腳/腳趾的神經線(這是最長、距離腦部最遠的神經線)。因為喪失了感覺,所以特別容易損傷後也不自知,加上因為血糖過高影響了白血球對付細菌感染的能力,結果令腳部傷口的感染更嚴重,造成「糖尿腳」,這是現今腳部截肢的最重要病因。
大細血管和神經線都受其損害,糖尿病的破壞力既深又廣,心血管病殺手榜排名僅次於吸煙,兩者殺傷力不相伯仲。還有高血壓和壞膽固醇過高兩位殺手,下篇再談。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慎防心血管病風險,醫生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