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尋證據 循證中藥護腎臟

黃譚智媛 | 2023-08-25

糖尿病腎病(下稱糖腎),指因長期患糖尿病而導致的慢性腎臟病。臨床上,病人在患病中後期可出現小便頻密、神疲、體倦、氣短、水腫、皮膚乾癢等症狀或體徵。
在中醫醫籍中,與糖腎相似的記載可見於水氣病、痰飲病、腰痛、淋症、水腫、癃閉、虛勞、慢腎風、腎消、溺毒等。
糖腎併發於25%至40%糖尿病患者,香港在過往20年間,因糖尿病引致末期腎衰竭而需要接受替代治療(如透析、腎臟移植)的比率由1996年的26.2%上升至近年約50%。
中國中醫科學院仝小林院士,去年擔任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組長,他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聯盟主任委員,主持編寫《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醫防治國家標準》,形成首部《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
仝院士突破傳統「消渴」理論,創建了以開鬱清熱法為核心的早中期辨治體系,提出「中滿內熱」是2型糖尿病核心病機的「脾癉」理論,通過系列基礎研究,闡釋中藥減輕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機理;系統提出代謝綜合症「膏濁」理論,創建「通腑洩濁」法,確立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為主的方藥,實現了對肥、脂、壓、糖等代謝紊亂的整體治療。
現代醫學相關處理
干預RAAS系統是已沿用多年的方法,常用藥物有ACEi(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及ARB(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過往研究顯示干預RAAS可減低末期腎臟病風險。
較新的降糖藥物包括有SGLT-2抑制劑、DPP-4(Dipeptidyl peptidase-4)抑制劑,以及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受體促進劑。SGLT-2抑制劑通過抑制腎小管回收糖的作用,讓糖經小便排出體外。DPP-4抑制劑及GLP-1受體促進劑分別通過減少分解GLP-1或提高GLP-1水平,使胰島素分泌增多。SGLT-2抑制劑及個別GLP-1受體促進劑除降糖功用外,還能減輕體重及減低心臟及腎臟併發症風險。
中醫藥大型研究
近年,有數個分析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的大數據研究顯示,使用處方中藥能減少末期腎臟病及死亡風險。其中一個包括了24971位新發慢性腎病病人的調查發現,6年隨訪期間同時使用中醫藥的病人,較不使用中醫藥服務的病者少59%風險出現末期腎病。當中7861位同時患有糖尿病的病人,6年隨訪期間末期腎病風險減少49%。

用中醫藥治療糖腎,具保存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及減少死亡風險的效果。(新華社圖片)

另一個研究則分析了13864名使用中藥的慢性腎病病人,顯示在8年隨訪期中,處方中藥使用者,較不使用中醫藥服務的病者少40%死亡風險。此外,一個文獻薈萃可見服用中藥3至6個月後,相比安慰劑組的腎功能及小便白蛋白有輕微改善,惟過往的文獻方法學質量不高,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流行病學證據。
筆者在醫管局時,已注意糖尿病是重大疾病負擔及中醫的優勢病種,所以與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討論,申請傅德蔭基金,於2014年開展研究評估中西協作治療糖腎的效果。其後,香港大學不同團隊跟進。其中,一個148人的隨機臨床對照研究顯示,在常規現代醫學治療(包括新型藥物)上,加中醫藥治理可降低年均腎功能下降超過50%。該研究同時表示,服用中藥後,出現低血糖風險較低、胰島素阻抗減少,並無明顯產生不良反應。

中醫藥可能通過抑壓TNF炎症訊號通路,而達至延緩腎功能衰退。

對於中醫藥的療效,網絡藥理學分析可見,其作用主要可能通過抑壓TNF炎症訊號通路,而達至延緩腎功能衰退。從臨床實踐而言,中醫師隨證使用相類似藥物到臨床診治,可重複類似療效。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一線的腎科專科、藥學或結合醫學期刊。
總結
中醫對糖腎病人有與現代醫學不一樣的辨治,其治療糖腎相關病證已有數千年歷史。近年不少具質量的循證醫學研究,亦相繼利用本地數據支持使用中醫藥治療糖腎,具保存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及減少死亡風險的作用。下一步,政府有關部門應檢視如何進一步支持,將實證轉化成政策落地到地區執行,惠及大眾。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信健康] 中藥護腎非難事,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