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 邁向微創新里程

麥凱鈞醫生、袁國禮教授、潘德立醫生、吳質方醫生、吳偉迅醫生 | 2023-10-04

「唔開腦得唔得?腦科手術有冇微創?」這些問題常常在神經外科的門診出現,以前答案都是否定的,但隨着近年內窺鏡手術在神經外科領域迅速發展,一切也變得有可能。
頭顱底位於腦部中央深處,顱底手術對於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是其中一種最困難的手術,過去需要「開腦」進行,在伊利沙伯醫院聯同香港眼科醫院成立的跨專業團隊努力下,「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這微創手術愈趨成熟,在國際上首創把手術適用症擴展至頭頸癌症,讓更多病人受惠。
近年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Transorbital Endoscopic Surgery, TONES)受到神經外科和眼科醫生關注,要了解該手術,先要知道「頭顱底」及「眼眶尖」的位置。頭顱底位於腦部中央深處,附近神經線和血管縱橫交錯;而眼眶尖則處於眼眶的最後方,乃多條重要神經線的通道,空間非常狹窄,傳統手術難以深入處理眼眶疾病。
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屬於微創手術的一種,手術團隊只需在眼外側開小切口,並在眼眶放進4毫米的內窺鏡,就可以切除眼眶尖深處的腫瘤,甚至毋須進行開顱手術便可進入腦部深處的頭顱底,移除不同種類腦瘤。這項技術第一個病例於10年前在外國首見,現在逐漸成為處理眼眶和顱底病變的一種微創方法。

結合跨專科團隊協作,實現微創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醫管局圖片)

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近年成立了跨專科的顱底手術團隊,並聯同香港眼科醫院於2020年合作開展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的臨床應用,目前累計已做了超過40宗相關手術。
在醫院管理局支持下,團隊引入了先進的高清4K內窺鏡,提供出色照明和放大倍率,可在3D模式下清晰地顯示神經線、微血管和顱底結構予醫生參考,從而進行準確而且安全的手術。
與傳統開腦手術相比,通過眼眶進入頭顱底,更能採取較短和直接的路徑抵達顱底及眶尖深處。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較少出現腦脊液滲漏,眼部傷口小且術後外觀良好。更重要是,利用內窺鏡經眼眶進行手術,能避免「開腦」手術引致的肌肉和神經損傷,手術中病人失血較少,有助減低對腦部造成的損傷。新的手術模式減少入侵性,可加快病人康復速度,不少個案術後第二天已經能出院,這對於神經外科複雜腦手術來說,是一大突破。
國際首創 應用於頭頸癌病人
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還能與其他顱底內窺鏡手術相結合,例如以內窺鏡經鼻及以手術機械人經口腔進行聯合手術。透過與耳鼻喉科團隊的密切合作,團隊已經突破界限,在國際上首創把手術的應用擴展至頭頸癌症,讓更多病人受惠。
然而,並非所有病變個案皆適合進行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富經驗的團隊會嚴格評估病人情況,包括病變性質、大小和位置,以及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和手術風險。
作為一項新技術,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需要由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生和眼科醫生操作。而解剖培訓則有助於跨專科顱底手術團隊,認識顱底結構和掌握內窺鏡手術技巧,以加強手術的安全性。

團隊將手術相關學術內容,整理成一本關於眼眶和顱底病變的專科書籍。(醫管局圖片)

顱底內窺鏡經眶手術的引入和發展,標誌着伊利沙伯醫院跨專科顱底團隊在神經外科領域的重要一頁。為了在國際間推廣這手術普及發展、與同儕分享臨床經驗,團隊將有關手術的相關學術內容,整理成一本關於眼眶和顱底病變的專科書籍,收錄本地和海外專家文章及意見,並由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和香港眼科醫院的顧問醫生聯合編輯。團隊未來將會進一步累積經驗,努力為更多病人提供更好的微創治療,積極發展醫療創新技術,冀為香港在世界醫療的殿堂作出貢獻。
作者分別為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香港眼科醫院副醫院行政總監、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部門主管、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
撰文 : 麥凱鈞醫生、袁國禮教授、潘德立醫生、吳質方醫生、吳偉迅醫生

[信健康] 微創腦部手術進程,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團隊將手術相關學術內容,整理成一本關於眼眶和顱底病變的專科書籍。(醫管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