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子女移民感到焦慮不安 成人也會有分離焦慮症?
相信大家有不少親戚朋友談及移民的話題,近年移民潮加劇,許多人身邊都有親友們離港。
面對子女移民可能會出現各種情緒,以下是一些導致情緒困擾的常見原因。
1.分離焦慮
家長與子女長時間分離可引致情緒不穩定、焦慮和憂鬱,他們或會擔心子女在異地的安全和生活是否幸福。
2.自我價值和身份角色改變
父母有機會將子女的離開視為對自己角色和價值的改變。如果家長習慣於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當子女離開後,他們感到自己變得多餘或失去了存在感,這可導致自尊心的下降和情緒問題。
3.孤獨感
家長可能感到失去依靠和孤獨。他們習慣了有子女的陪伴和照顧,當這種陪伴突然中斷可以引發情緒上的不安。
4.通訊困難
父母或面臨通訊困難,尤其對科技的使用不太熟悉時,可使他們與子女的聯繫減少,增加孤獨感和憂鬱情緒。
面臨離別在即的那種離愁別緒可以理解,出現不捨之情亦無可厚非。然而,倘若一個人與親人稍稍分開,例如外出工作的短暫分離都會引起嚴重焦慮,從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話,便可能與「分離焦慮症」有關。
「分離焦慮症」是什麼?
分離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其症狀主要與「分離」相關。普遍出現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指當一個人離開他所依附的對象(例如父母、伴侶或子女)時會產生高度的焦慮。
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中,0至2歲兒童處於感知運動階段。在這階段,他們主要透過感官和運動來認識世界,但尚未完全理解物體的存在和恒常性。當照顧者離開其視線時,他們可能以為照顧者已經消失,這會引起焦慮和不安。
隨着年齡增長,他們會擁有能力保留(自身以外的)身邊的事物(如親人等)在心中呈現出的穩定圖像,明白分離的人並非消失了,其離別只是暫時性。
長大成人後心智更為成熟,內在安全感亦已建立,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分離焦慮,不過研究數據和臨床上均顯示,部分成人會有分離焦慮的症狀甚至患上分離焦慮症!
若即若離的童年成長讓分離焦慮加劇?
研究指出,若在兒童成長階段中,與照顧者的關係時好時壞,或照顧者對其過分嚴苛、疏忽照顧等,可能會導致兒童期的依附關係發展出現障礙。當這些兒童長大後遇到重大改變或挫折,例如親人離世、父母離婚、與家人分開、轉換工作環境,就有機會觸發或喚醒他們兒時的不安感,進而出現分離焦慮症。
成人的分離焦慮症或有抑鬱症狀
成人分離焦慮症患者會害怕與依附對象分離,擔心依附對象在分開後不再愛他們或者會遭遇意外,而且還帶來強烈的孤獨感。在一些情況下,成人可以出現頭痛、身體乏力或腹瀉等生理反應。可是,當成人患上分離焦慮症時,他們的症狀表徵一般較為複雜,以及很大機會有共病的病徵,例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症狀,需要抽絲剝繭地診症才能診斷是否患有分離焦慮症。
害怕太太永遠離開
一位男士在求醫時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同時發現他也有驚恐和分離焦慮的症狀。患者的抑鬱症可能源於他自小受到原生家庭嚴重忽視、不斷被「拋來拋去」的經歷,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疏忽照顧和精神虐待。這些經歷造成了他強烈的自信缺乏,常常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且不值得被愛。多年來,即使短暫與太太分開,他亦會焦慮到無法集中注意力。有一次,由於與太太幾小時失聯,患者情緒崩潰,害怕她也許永遠離開或不再出現在他面前,這引發了嚴重的驚恐症狀,最終被送往急症室治療。後來他被診斷患上了成人分離焦慮症。
因此,當我們覺得以上種種症狀影響到生活時,就要尋求醫生進行詳細評估,然後針對問題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
建議面對子女移民而感到焦慮不安的處理方法:
1.積極保持聯繫:利用現代科技,如電話、視訊通話和社交媒體,與子女保持聯繫。有規律的通話和互動可以減輕孤獨感。
2.學習新技能:參加興趣班、社區活動或志願工作,培養新興趣和技能,並遇見新的朋友。
3.社會支持:與朋友、鄰居或同齡人保持聯繫,分享彼此經歷和感受,找到情感支持和理解。
4.專業幫助:如情緒困擾持續影響日常生活和健康,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或治療。醫生能提供適當支持和醫療方案。
人生充滿離別,離別總是我們難以學會的人生課題之一。然而,在這段離別的時間裏,我們可以嘗試好好享受當下,充實自己,並珍惜每一次重逢。這包括與親友保持聯繫,透過各種方式表達關愛和關心,同時亦可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和追求個人成長。這樣做不僅能減輕離別帶來的情感壓力,還能讓我們更加充實和滿足,為下一次重逢做好準備。
撰文 : 沈君豪醫生_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移民引致分離焦慮症,心理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