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踐指南 中西結合創新
3月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術部前沿交叉研判研究項目「中西醫結合創新範式戰略研究」啟動會暨研討會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召開。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和侯凡凡共同牽頭。擬通過文獻調研、專家訪談等方式,了解、梳理中西醫結合發展現狀,研判進展趨勢,總結突出成就,找準瓶頸,論證新形勢下建設目標,就中西醫結合新範式提出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仝小林表示,亟待形成理論互通、療效更優、機制明確,可落地、可推廣的中西醫結合新範式。侯凡凡表明,需要科學的評判標準和診療規範。國醫大師孫光榮強調,以生命健康高質量發展需求為目標,以大數據支撐為基礎,制定理論規範、臨床診療規範,建立集政策、人才、醫案等為主體的資源體系。國醫大師李佃貴呼籲,以臨床能力培養中西醫結合優秀人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昱表示,期望創建中國新醫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王健建議,要完善法規和規章制度,擴展專業執業範圍,加強基層醫療體系建設。
主要的要求是維護中西醫結合新範式,以科學評判標準和診療規範,建立主體資源體系及專業執業規章制度。從現代西方醫學角度看,這範式的基礎便是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實證的臨床實踐指南。
筆者在醫管局工作時發現有嚴重問題:中醫或中西結合的臨床研究水平不一,要做文章的系統性評價時,結論的評分便低,若用此等結論去編指南就沒說服力。因此,當前急務是把中醫優勢病種作高質量的中西協作臨床研究:隨機對照試驗(RCT),亦可用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做務實性試驗(pragmatic trial),香港有世界認可的臨床試驗中心(Clinical Trials Centre)及研究倫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滿足世界標準,當然要承擔此重任。
香港舉足輕重
在世界舞台上,香港也舉足輕重。扎根倫敦的「中醫藥規範研究學會」(GPTCM RA)原會長果德安教授,他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上海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呂愛平教授,他是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浸大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現任會長是劉碧珊教授,她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副所長及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學會有10個目標:
1.延續歐洲聯盟(EU)Framework Program 7(FP7)「GP-TCM in the Post-genomic Era」建立的網絡;
2.促進中藥研發良好實務的討論與實施,包括使用可持續來源的材料;
3.倡導高品質實證中醫藥研發及其與傳統醫學的結合;
4.組織和協辦科學會議和專業的課程;
5.跨領域培養不同層級的中醫藥青年研究人員;
6.促進會員、產業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及資源、專業知識和良好實踐的共享;
7.鼓勵與現有相關學會、財團和組織的合作;
8.加強中醫藥研發的跨領域、跨區域、跨部門合作;
9.延續發表中醫藥研究成果;
10.向持份者、產業、專業團體和公眾,傳播監管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發展。
筆者是開拓者,從以EU FP7研究時已經是顧問。所以在Interest Group成立後,特別加了良好臨床實踐指南(Goo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GCPG)一組。
中醫藥「走出去」
3月22日,GPTCM RA舉辦了突破性的國際研討會,以全英語展現內地中西醫結合學會臨床實踐指南中的兩個病症:肝癌與乳癌,是帶動中醫藥「走出去」的重要第一步。
會議主要議程包括:
1.肝癌(主持︰廣東省中醫院張海波教授)
一)診療指南的制定方法及內容(上海長海醫院翟笑楓教授)
二)實施中的問題(海軍軍醫大學韓睿博士)
三)需要的研究(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
2.乳癌(主持︰中日友好醫院婁彥妮教授)
一)診療指南的制定方法以及內容(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盧雯平教授)
二)實施中的問題(廣州中醫藥大學孫玲玲博士)
三)需要的研究(香港大學曾詠恆教授)
3.中醫實踐科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鐘志豪教授)
我們期待跟進的工作,由加強臨床前的中藥質控及審批到美國FDA接受之臨床測試,都需要產學研合作,利用香港在國際醫學上的優勢,展現高新實力,與世界聯絡溝通,計劃未來的時間表、路線圖。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信健康] 中西協作臨床研究,醫療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