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保胃戰」

李思齊教授、研究員文芊 | 2023-04-18
入夏前,正是養胃護肝、健脾除濕好時機,只有脾胃得健,才是立命之本,一生可少病及康壽。

現今很多人有脾胃疾患。入夏前,正是養胃護肝、健脾除濕好時機,只有脾胃得健,才是立命之本,一生可少病及康壽。
正常情況下,胃按照人體需要而蠕動、分泌胃液、消化食物,來保證身體營養供給,維持好生理功能。若不善養護,加上胃這器官易受傷害,其影響將可大可小。想要胃部健康,先要了解胃的「性情」。
中醫認為,人體質有寒熱之分,又有虛實的辨證。胃亦如此,也有寒熱表現和虛實辨證,故分清寒熱,是養胃關鍵:
(一)胃寒人:胃寒,指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症候,是胃部受到寒邪入侵,陽氣衰弱而表現出的不適症狀。症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實證疼痛來勢兇猛,疼痛劇烈,常因暴食生冷所致;虛證疼痛來勢較緩,隱痛持續,常因氣候或飲食不注意所致。中醫認為,約90%胃病,是胃寒所致。
養胃法:溫補心陽。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心火充足,胃火才旺。飲食中可適當添入溫補心陽之品,如薤白、肉桂、乾薑等,以助胃生火。還可通過吃熱食、喝熱水,輔以適當運動,來增強胃動力。
(二)胃熱人:胃熱,指胃部受到邪熱傷害,而表現出不適症狀,其原因有過度嗜酒、喜食辛辣和煎炒燥熱之物等。
實證即胃火過旺,疼痛較劇並伴有燒灼感,有口臭、牙齦腫痛、大便乾結等;虛證即陰虛火旺,疼痛較輕,伴口乾微苦、口腔潰瘍等。
養胃法:清熱下火。初發胃熱,可適當吃梨、苦瓜、菊花、金銀花等涼性食物,以清熱瀉火、滋陰生津,並注意補充水份。
胃火長期過重者必傷陰分,多有口渴、感覺飢餓卻吃不下的症狀,或伴有輕微咳嗽、虛汗多、便秘、腹脹等症,應滋養胃陰,可嘗試使用石斛、玉竹、蘆根、烏梅等養陰生津。
病情過重,或有寒熱交織等複雜病症者,則建議前往醫院就診。
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說,養胃氣、預防調理,才是首選之策。筆者總結出「養胃護胃」日常五法,如下:1.飲食規律:養成自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飢餓,少吃粗糙、刺激性強食物。2.細嚼慢咽:不僅有助消化,還能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3.早起一杯溫開水:一來可喚醒脾胃,為一天消化運作做緩衝準備,二來可溫養脾胃的陽氣。4.飯後散步:俗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正常人飯後宜做點簡單家務後,才去散步,可助胃腸消化食物,減輕胃部工作量。5.推拿按摩:飯後或是睡前,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60至90圈。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入夏健胃護肝非難事,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李思齊教授、文芊《宮廷走一圈,跟着帝王去養生》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