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藥之動物類
傳統中醫藥屬動物類的比例不高,佔量不多,但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無論用於解表(祛感冒)、消食導滯、補益、透疹、行血或清熱,也可以見到不少動物類中藥材,而應用的部位更是應有盡有。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蟬,它的軀體及成蟲前脫下的殼(蛻)也可入藥。《本草綱目》曾提及:「蟬……風熱證,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指出蟬身可治內臟經絡之病,而蟬蛻則用於皮膚及感冒風熱病。以蟬蛻而言,它味甘鹹,性質屬涼,與肺、肝經有關,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可治療各種因風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如風疹或咽喉症狀如聲音嘶啞等,有解表清熱、祛風止癢、利咽開聲的功效。古人觀察蟬白天鳴叫,入夜安靜,藥理立於法象,用它治幼兒心神不定的夜啼症,以達寧心安神的作用。此外,當幼兒因感冒發高熱,出現抽搐,蟬蛻可配伍其他中藥,如金銀花、連翹、鈎藤等,有祛熱止痙的療效。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是武俠小說中常用的術語,而在傳統中醫藥中,用以毒攻毒作治療的藥也比比皆是。動物類的中藥有五毒(蜈蚣、蛇、蝎、壁虎、蟾蜍),以蜈蚣為五毒之首,劇毒集中在頭部的一對鈎形觸角上,分紅頭、青頭及黑頭,以黑頭毒性最高,體型愈大、觸角愈多,行動愈快,毒性則愈強。味鹹、辛,性質溫,有毒,與肝經有密切關係。古人用蜈蚣,取於其毒性及觀察其善長走竄,可外至皮毛,內達臟腑,走竄經絡的特性,以達攻毒抗癌、散結治瘡、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作用。一般煎藥內服,或製成丸劑、散劑外用。對於不同的癌症,如肝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等,善用蜈蚣,有軟堅散結、縮小甚至消滅癌細胞的作用。對於皮膚瘡瘍腫毒、炎性潰爛,本藥可與其他中藥配製外用。在古籍《醫學中參西錄》中,就有一條逐風湯,方中用了兩毒,除了蜈蚣之外,還加上蝎子,配上黃芪、當歸等,治中風抽搐及破傷風抽搐等。此外,對於一些痛症,如風濕頑痹或頑固性頭痛,蜈蚣又有通絡止痛的功效。
有一些非一般的中藥,名稱極雅緻,功效顯著,如夜明砂、五靈脂、龍涎香等,其實是動物的排泄物。夜明砂是蝙蝠的糞便,味辛,性寒,與肝經有關,臨床上用於肝熱目赤等問題。具有清肝明目、散結消積的功效。五靈脂是河南等山地中的鼯鼠科動物的乾燥糞便,其味苦、鹹、甘,性質溫。與肝經有密切關係。據《本草綱目》記載,五靈脂「止婦人經水過多,赤帶不絕,胎前產後血氣諸痛,男女一切心腹、肋腹、小腹諸痛。」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的作用,用於心腹脅肋諸痛及婦女月經過多、色紫有血塊、少腹刺痛者。
龍涎香,是海上動物抹香鯨腸內的分泌物,乾燥後能發出持久的香氣,點燃時更是香氣四溢,從漢代開始,已作為宮庭內用的香料;唐代稱為阿末香,到宋代,因得來不易,既是高級香料,又是名貴藥材,所以改稱為「龍涎香」。此藥味甘、酸,性溫,與肝經有密切關係,具行氣活血、散結止痛、清利小便的功效,常用於心腹各種痛症、咳嗽氣喘、淋症(尿道感染)等。
雖然動物類的中藥在某些疾病中有顯著的療效,但礙於其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健康情況等複雜不穩定的因素作用下,其有效成份難以受控制。而動物的排泄物更是疾病的傳染源之一,就如肝炎、腸炎,甚至新冠病毒等,即使一直有療效的記載,但在目前未能受控的情況之下,理應優先考慮使用安全性較高的藥材,小心為上。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認識動物類的中藥材,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