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處理更年期 中西結合減疾病負擔
2022年12月5日,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發表了關注婦女更年期調查的結果。
這項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有更年期不適症狀,接近兩成半表示深受更年期困擾,而六成半未有因為不適而求醫,認為政府提供更年期的資訊和支援並不足夠。
因此,他們建議的行動有待政府加進基層醫療藍圖。
骨質疏鬆、摔跤及骨折的預防
更年期婦女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質流失,引起骨質疏鬆。衞生署《婦女與骨質疏鬆症》小冊子對預防、診斷、監察及治療都有提供資訊。建議透過服務網絡及公私營協作方式,向全港50歲或以上女性提供免費骨質密度風險評估及篩查服務,提供適當預防摔跤的運動及強化肌肉及骨骼以防骨折。
情緒支援、「情志養生」、「治未病」
雙職婦女同為家庭老少照顧者,面對巨大精神壓力,而她們的孩子長大離家後要面對空巢期而感到寂寞和孤單,情緒更易波動,甚至產生抑鬱。建議政府加強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如增加求助熱線、轉介及輔導服務等。
更年期精神情志的異常變化,可加重體質的偏頗,使人體從亞健康狀態轉為疾病狀態。因此要避免及減輕不適,可請教中醫個人化養生之道。出現更年期症狀婦女的體質多見陰虛質、肝鬱質及血瘀質。若能早期針對性改善體質,可幫助婦女避免及減輕更年期不適症狀。
中藥療法、針灸
國內外臨床研究結果都顯示中藥治療可紓緩更年期症狀,如潮熱、肌肉疼痛、失眠、焦慮及抑鬱情緒,亦無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經典複方如二仙湯、知柏地黃湯、六味地黃湯、黃連阿膠湯、甘麥大棗湯、逍遙散等等都是治療更年期症狀常用方。以複方二仙湯為例,臨床研究指出其療效與傳統雌激素補充治療法療效相若,如與雌激素補充療法合用,療效亦比單獨使用該補充療法明顯。
針灸常與中藥聯合使用,刺激穴位,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從中樞調節機制,可紓緩更年期症狀,不良反應輕微。
激素替代療法
更年期婦女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應諮詢醫生,以詳細病歷及身體檢查評估風險,在適當檢測後才選擇不同藥物配伍及給藥途徑(口服、陰道內、皮上或皮下),但亦有副作用的可能性,如增加乳癌、子宮頸癌和靜脈栓塞等,因此有高風險的病人要特別處理。
子宮頸癌及乳癌篩查
年齡50歲以上子宮頸癌及乳癌發病率遞增,而婦女年輕時大部分都沒有參加常規癌症篩查,所以在更年期提醒她們是明智之舉。
2019年12月,香港大學以本地數據,研發了一套個人化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可估算個人風險類別,並提供適切的乳癌篩查建議。
2021年9月,政府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卻只在3間婦女健康中心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的「合資格婦女會員」適用,建議衞生署盡快推展「全民乳癌篩查計劃」,由更年期婦女開始。
2004年3月推出的「子宮頸普查計劃」儲存個人資料、檢驗結果、覆檢日期而已,並未有幫助婦女預防、檢測、及早治療等。近20年後,應該作出改善,與eHRSS+掛鈎,連上子宮頸普查服務機構(31間母嬰健康院、3所婦女健康中心、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3間青少年保健中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5所、靈實社區診所2所、東華三院2所),當然還有醫管局婦產科、普通科診所、醫院及私營服務,並根據衞生防護中心2021年6月癌症預防及篩查專家工作組的建議,按個人風險作定期檢查,選擇每5年用HPV檢驗或綜合檢驗。
基層醫療首要任務
讓婦女更了解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和作好心理預備,鼓勵婦女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在政府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母嬰健康院及地區康健中心,為更年期婦女提供上述評估服務、體格檢查、健康推廣、輔導及治療,讓全部婦女受益。用這套方法,可減低長期病患者數字、全港疾病負擔及使用醫管局服務的壓力。
(中醫部分由浸大林蓓茵博士提供)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中西結合助基層醫療,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