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知多點

辜炳銳博士 | 2023-06-28

山藥原名「藷藇」,首載於《山海經》,《神農本草經》則命名為「薯蕷」並列其為上品。山藥之名最早見於唐代侯寧極《藥譜》中,又因唐宋避諱始以「山藥」作正名,正如明代李時珍云:「薯蕷因唐代宗名豫,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曙,改為山藥,盡失當日本名。恐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詳著之。」
以正其名
現時香港絕大多數商家以「淮山」命名,考歷代本草著作,自明代河南省古懷慶地區為山藥道地產區,而非淮河地區,如《本草蒙筌》云:「南北州郡俱產,惟懷慶者獨良。」粵音「淮」、「懷」同,前者筆畫數較少,書寫方便故常以「淮山」代替「懷山」,此種陋習應加以糾正,以正其名。

「淮山」其實叫「懷山」,這錯誤應加以糾正。

香港現時市場所售山藥大多經硫黃(又名硫磺)熏製,其目的為防蟲、防霉、美白,由於此類山藥殘留硫化物,經煲煮後其湯略具酸味,使用前應用水浸泡。
硫黃亦為中藥,味酸性大熱,為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其毒猛,李時珍云:「硫黃秉純陽之精,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可見用硫黃熏製山藥後,其溫熱之性大增,兼具酸,且殘留硫化物、砷、汞等重金屬,影響臨床療效及安全。
分辨三法
有見及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04年下發《關於對中藥材採用硫磺熏蒸問題的批覆》,明確規定中藥材若以硫黃熏蒸而達到外觀漂白為目的,屬違反《藥品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四十九條並進行查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起剔除山藥在加工處理過程中採用硫黃熏製,自此部分商家開始使用各種乾燥加工方法,多稱為「脫水山藥」、「生曬山藥」、「無硫山藥」等,此類商品更能保存山藥原有之性味、作用,保障臨床療效及食用安全。
如何分辨山藥是否經硫黃熏製?可以利用傳統中藥鑑別看、摸、聞三法。經硫黃熏製者表面潔白光滑並具粉性,摸之堅脆易斷,聞之氣味略酸;不經硫黃熏製者則表面黃白色,具有明顯點狀紋,不具粉性,摸之堅硬,聞之無刺激氣味。各位可用上述簡單方式分辨。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講師

[信健康] 解構山藥對臨床療效,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