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裏浮小麥與小麥之差異

許懿清中醫師 | 2021-12-16
浮小麥乃禾本科植物小麥的乾癟果實,因為質輕浮,故名浮小麥。通常在夏至前後,在採收小麥的成熟果實後,取那些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乾而成中藥用的浮小麥。

浮小麥與小麥都是常用的中藥,常人誤會這兩味藥材是來自於不同的植物,現將浮小麥及小麥在中醫藥臨床應用上的區別向各位闡述。

浮小麥乃禾本科植物小麥的乾癟果實,因為質輕浮,故名浮小麥。通常在夏至前後,在採收小麥的成熟果實後,取那些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乾而成中藥用的浮小麥。又名:浮水麥、浮麥。英文名: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light wheat。據資料顯示它始載於《本草匯言》。浮小麥性涼,味甘,無毒。具有除虛熱、止汗的功效,常用來治療陰虛發熱、盜汗、自汗、心煩等。《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記載:「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浮小麥的化學成份包括:普通小麥含澱粉、蛋白質、糖類(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麥芽糖、蜜二糖)、糊精、脂肪、粗纖維;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澱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維他命B、E等。

醫家對浮小麥的論述:

《本草匯言》:「浮小麥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本經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中藥用的小麥是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別名:白麥;英文名:Wheat;拉丁名:Triticum aestivum。以小麥果實入藥出自《本草經集註》。性涼,味甘,無毒。具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等功效。常用來治療臟躁、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等。

醫家對小麥的論述:

《本草綱目》載:「新麥性熱,陳麥平和。」「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

《別錄》云:「小麥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

《本草拾遺》錄:「小麥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小麥種子有以下化學成份:澱粉蛋白質、糖類、糊精、粗纖維;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維他命B等。

曾有臨床應用發現以陳小麥來治療外科感染,效果明顯。用陳小麥2斤,即久放陳年的小麥,加水3斤,浸泡3天後搗爛、過濾、去渣,濾液沉澱後取沉澱物曬乾,小火炒至焦黃後研成細末。使用時將藥粉加適量的米醋調成糊狀,外敷在瘡癤、丹毒等受感染的皮膚患處上,每日2次,患處皮膚已潰爛者則敷在瘡口四周;再配合口服用藥,觀察數千的病例後,發現以上用法的有效率達90%以上。

現代中醫治療心情煩躁、更年期不適等疾患時,對臟燥者,多會選用甘麥大棗湯作為基本藥方以改善各種症狀,小麥與大棗、甘草同用,可改善心情躁煩不安。若自汗者,加黃芪同用。盜汗者,宜選用浮小麥與大棗、甘草同用,其止汗力更好。

作者為註冊中醫

www.yibeaute.com.hk

 

[信健康] 浮小麥能減低盗汗,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許懿清中醫師最新著作《藥到病除──美麗輕熟女養成術》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 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