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腸道微生態 你不知道的事(上)

林盈吟 | 2023-09-08

筆者最近翻查文獻,無意中讀到一篇有別於一般學術研究、冗長的論文,是以簡短篇幅輕鬆帶出近年熱門話題。
科學正在爆炸式發展,而我們只是處於理解這一切的早期階段,所以這裏分享一些關於腸道微生物的資訊,讀者可能會發現有用。
1.除非避開所有大眾媒體,否則你很可能會聽過人類微生物,特別是腸道微生物,以及人們如何為了科學目的,對自己的糞便進行採樣,服用益生菌,吃大量乳酪、康普茶或泡菜,試圖培養「好」細菌。
2.微生物態被定義為棲息在人體中的所有細菌、病毒、真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尤其腸道微生物群,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具有不同代謝和免疫活性的獨立「器官」,統稱為「第二人類基因組」。微生物群研究的兩個主要領域包括分類多樣性,以確定「誰」在那裏,以及功能宏基因組學,以確定「它們」在做什麼。
3.人體腸道中微生物細胞數量,是全身微生物細胞數量的10倍,總共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代表多達5000種不同物種,重約2公斤。除此之外,還有微生物群在人體其他部位,包括皮膚、口腔和陰道,但腸道是為數最多和最多樣化的微生態!
美國研究
4.由於居住在腸道中的大多數細菌皆是厭氧的,無法通過培養生長。所以,在2005年進入新一代測序和宏基因組學誕生之前,不可能測量人類胃腸道中龐大的微生物群落。
5.我們對「正常」微生物模式的理解,包括構成健康模式與患病模式的了解,仍處於起步階段。到目前為止,在人類研究中,只建立了少數的微生物與健康及疾病之間的聯繫。
6.由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於2007至2015年資助和指導的人類微生物組專案和美國腸道專案,乃美國的兩項主要研究,旨在表徵人類微生物組的組成和多樣性,並建立人類微生物群的數據集庫。只需支付99美元費用,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美國腸道專案,以對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測序。
7.雖然曾經認為胎兒於宮內環境和其胃腸道是無菌的,不過,胎糞中微生物的證據表明,微生物組可能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某個時候發展。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群,進一步受到分娩類型(陰道與剖腹產)和餵養類型(母乳與配方奶)的影響,並繼續發展到2至3歲時穩定且類似於成人狀態。
8.抗生素治療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模式,而在生命早期(嬰兒期和兒童期)給予抗生素時,可能會將細菌譜轉變為促進肥胖、代謝異常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細菌譜。這種關係在給予低劑量抗生素以促進生長和體重增加的牲畜中可見,因此也在探索人類有否這種情況。
9.健康人的「正常」腸道微生物群,包括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致病菌株,然而,目前為止,還沒明確區別,哪些是好細菌和壞細菌,或者有些細菌同時具有兩種作用。
10.腸道細菌參與從食物中收集能量,平衡好細菌和壞細菌組成,製造血清素等神經遞質、酶和維生素K等維生素,並參與免疫和代謝功能。

接觸狗隻可能會改變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每天親吻狗有機會助人遠離壞菌。

吻狗有益?
11.西化與工業化地區人群的腸道微生態,與來自農村欠發達地區的人相比,其多樣性較低,兼且由不同細菌物種主導。飲食起着一定作用,但逐漸遠離自然環境,很少接觸土壤、動物和其他環境微生物,似乎正在以潛在的有害方式影響腸道微生物態。
在有寵物的家庭中長大之孩子,患過敏性疾病風險較小,新證據表明與腸道微生物組模式有關。接觸狗隻似乎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以防止過敏性氣道問題和呼吸道病毒,所以,每天親吻狗可能有助於遠離壞菌!
12.肥胖個體與瘦個體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不同,可是這些差異的意義暫時尚不清楚。
13.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中國從業者,而於1958年首次作為現代治療干預措施發表,是通過灌腸、鼻胃管或結腸鏡檢查將來自「健康」個體的糞便樣本,移植到病患者腸道中的過程。事實上,在201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由微生物學家、臨床醫生和公共衞生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成立了一個名為OpenBiome的非營利組織,收集和儲存糞便樣本,用於艱難梭菌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群移植。這開始了「第二器官」移植的新時代!
撰文 : 林盈吟_美國註冊營養師

[信健康] 再談談腸道微生態,營養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