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焌圻 行醫領悟人生意義

林艷虹 | 2023-05-24

在許多人印象中,泌尿外科是男性天下,不但以男醫生為主,病人亦以男士居多。
初見陳焌圻名字,相當男性化,沒想到是位笑容可掬、親切健談的年輕女醫生。「曾有病人來求診,才發現我是女醫生,哈哈!」香港現時逾百名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女性佔十多人,陳焌圻是其一。
泌尿外科範圍廣泛,除了男性生殖器官,同時涉及男女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女醫生數目正在增長。「猶如男醫生可勝任婦產科,女醫生亦能在泌尿外科發揮所長。」她說自己通過這科找到人生意義,還特別提醒大家,生活壓力會加重某些泌尿科疾病症狀,必須多關注精神健康。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焌圻經常提醒病人關注精神健康,尋找內心平靜和喜悅。(吳楚勤攝)

陳焌圻醫生經常面對男性病人,有些男士起初會尷尬,對着女醫生感到難以啟齒。「我覺得人與人相處是否舒服,很講求感覺,最重要聆聽和尊重,使病人覺得有安全感、值得信賴,自然願意將秘密與你分享,譬如夫婦間生活、性行為的問題。」
泌尿外科涵蓋廣泛的疾病,常見問題與小便有關,例如尿頻、尿急、出現血尿、夜尿和滲尿等,另外包括泌尿外科腫瘤,涉及腎臟、膀胱和前列腺等。
「現時求診病人比例,男女相若,其中尿頻、尿急或重複性尿道發炎,以女性居多。多數是都市人太忙碌,不知不覺累積太多壓力、負面情緒,加劇本身疾病症狀。甚至有些人忙於工作,即使小便不適,未有及早求診,直至出現血尿、小便困難才求醫。」
提醒每個人放鬆
曾有病人一緊張便尿滲,陳醫生教對方每次心情緊張時,集中精神深呼吸,對方不停在家練習,尿滲問題慢慢得到改善。除了提供藥物治療,陳醫生同時鼓勵病人多關注精神健康。
她經常問病人:「上一次MeTime(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是何時?」許多人都答不出。「香港人投放太多時間工作賺錢、照顧家人朋友,將照顧自己排在最後。我相信每個病都是身體給人的訊息,要人好好放鬆和休息。」
曾有十幾歲的學生因尿頻、尿急求診時,告訴陳醫生讀書壓力很大,導致症狀變差。「我在香港出生,很早到加拿大讀書,沒有經歷過香港中小學的教育制度,可是在中大讀醫科,發現香港學生每天可以坐在圖書館十多小時,我完全未接觸過這種溫習模式,頭幾年成績麻麻。」
轉捩點是她親身接觸病人後,想到要盡力幫助他們,於是努力溫習和實踐,後來專科成績愈來愈好,最後以平穩成績完成5年醫學課程。「慶幸自幼在外國讀書,讓我明白到每個人有自己學習模式,不要被他人影響,最重要找到學習動機,發揮長處。」
陳焌圻醫生想起中二時,成績表的分數都是紅色,如果在香港會被認為「讀不成書」,可是在加拿大沒有人批評或給她壓力,反而有老師見她寫作不錯,鼓勵她努力創作。「結果寫作愈來愈高分,建立了信心,其他科目再努力些,成績漸趨進步,我立志要當醫生。」
修讀醫科時,她遇到不少好導師。「第一次實習在外科,認識了吳志輝教授,他負責泌尿外科,人很好、很關懷學生,願意分享和傳承知識經驗,提升我對泌尿外科的興趣。」

吳志輝教授(右)是陳焌圻醫生其中一位恩師,提升她對泌尿外科的興趣。(受訪者圖片)

在瑪嘉烈醫院泌尿外科實習時,陳焌圻得到姚銘廣醫生(右)指導,獲益良多。(受訪者圖片)

後來陳醫生進入瑪嘉烈醫院泌尿外科實習,遇見姚銘廣醫生,對她啟發良多,還讓她第一次親眼觀看換腎手術過程,畢生難忘。「看着冷冰冰的腎放進接受移植病人身上,然後放開止血鉗那一刻,見到腎轉成紅撲撲,接着有小便流出(移植腎臟功能良好指標),感受到這份工作充滿意義,自此,我便知道泌尿科不是男醫生的專長,男女均可勝任。」
不久,到陳醫生親自負責換腎手術,至今歷歷在目:「我負責從捐贈者身上取出腎,其後發現這位女性捐贈者,和我同年同月生日,那麼年輕便離世,指甲仍留着精美彩繪,聽說她在開會期間,突然腦出血便死了,令人感觸。」
買牛腩飯給病人
行醫以來,有兩位病人對她影響深遠,教她學懂易地而處,付出不求回報。其中一位是任職公立醫院時遇到的末期前列腺癌症病人,每天都很憤怒,經常責罵護士和醫生,相當難相處。
有次周末陳醫生巡病房時,忍不住問他:「為何不開心?」對方回應:「醫院的食物很難吃,我只想食咖喱牛腩飯,為什麼那麼難?」
於是,陳醫生到便利店買了一盒即食咖喱牛腩飯送給他,對方綻放笑容,開心拍照,還問陳醫生要不要一起合照。
「我說不用了,你跟咖喱牛腩飯合照就OK。對他來說,生命有限,可能這一刻品嘗一口咖喱牛腩飯,無比珍貴。」
可是當陳醫生離開後,他故態復萌,繼續罵人,抱怨說:「為什麼不買飯給我?」陳醫生知道後,覺得這個病人不懂得感恩。直到有天和護士傾談,才得悉對方從前很好人、很隨和。
護士告訴她:「他起初住院時癌症未擴散,自從擴散入骨,須要切除腳,性格變得難相處,但若看真些,他仍是很好人的。」
此事瞬間啟發了陳醫生,每個病人背後都有獨特故事,應多體諒病人。「他教曉我,凡事別看表面,罵人不一定是惡人,事實他受到很多煎熬,性格才起變化。如果給予標籤,就愈來愈沒有人關心他。而且我學懂,付出了不要希望有回報,不是你好就等於別人一定要用某個方式來回應。」
服務公立醫院十多年,陳焌圻醫生認為,香港普遍病人對醫生相當友善和尊重,只是有時求診者眾、輪候診症時間長,令大家增添壓力,產生摩擦。有些病人等候三四小時,甫見醫生,不管是誰便破口大罵。陳醫生初出茅廬時會忍不住回應:「沒辦法,(公立醫院)就是這樣的。」
自從受該男病人啟發,她很樂意跟病人說:「不好意思要你等,對不起。」
原來簡單一句致歉就能解決問題。「所以行醫者要多站在別人角度想,大家都會舒服些。」
另一位病人是乳癌康復者,影響陳醫生至深。「她丈夫已逝,兒子亦比她早離開,面對兩位親人離世,加上自己患乳癌,打擊很大,無時無刻問上天:『為何是我?』」
直至某個晚上,這個女病人起床飲水,突然想通:「為何不可以是我?為何大家覺得美好的事情一定是自己,不幸事情不要發生在我身上?我的經歷換着別人可能承受不了,但我算衣食無憂、擁有高學歷,遇到這些事情,如果有良好的心理質素,我有能力與人分享。」
只因一個觀念的轉變,改變這個病人一生。陳醫生見證她與人分享經驗,積極成為乳癌康復者群組義工,支持更多有須要的人。「每次見她都笑嘻嘻,在她身上看不到trauma(心理創傷)痕跡,因為已找到生命的意義。」
每年過冥想假期
由讀醫科、實習、受訓考試,到正式成為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焌圻形容行醫之路順利。在工作中看到生命無常,同時受姐姐啟發,令她不斷增值自己,閱讀、修讀MBA、學冥想,找到自己定位和人生意義。

喜愛閱讀的陳焌圻醫生(箭嘴)與志同道合的人士每周舉辦一次讀書會,互相交流。(受訪者圖片)

行醫十多年,陳焌圻醫生不停增值自己,找到個人定位和人生意義。 (受訪者圖片)

「人總會遇到很多忙亂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改變不到別人,唯有改變自己,可透過呼吸、冥想,令自己平靜,穩定心理狀態。每年我都抽空參加10天內觀冥想活動,專注打理自己情緒,亦鼓勵每個人定期撥出時間,反思生活,以一個更加好的自己重新投入工作。」
訪問當天,她佩戴了一條紅紋石頸鏈,代表「好好愛自己」。「當我們不斷學習新事物,懂得照顧自己,有能力進步的時候,根本不用靠他人讚美或肯定來成就自己。」

喜愛閱讀的陳焌圻醫生(箭嘴)與志同道合的人士每周舉辦一次讀書會,互相交流。(受訪者圖片)

陳焌圻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家庭狀況:父母,一姊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香港外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泌尿科院士
興趣:閱讀、冥想、瑜伽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焌圻經常提醒病人關注精神健康,尋找內心平靜和喜悅。(吳楚勤攝)

喜愛閱讀的陳焌圻醫生(箭嘴)與志同道合的人士每周舉辦一次讀書會,互相交流。(受訪者圖片)

醫學會議上,陳焌圻醫生(箭嘴)分享冥想對健康的影響。(受訪者圖片)

吳志輝教授(右)是陳焌圻醫生其中一位恩師,提升她對泌尿外科的興趣。(受訪者圖片)

在瑪嘉烈醫院泌尿外科實習時,陳焌圻得到姚銘廣醫生(右)指導,獲益良多。(受訪者圖片)

行醫十多年,陳焌圻醫生不停增值自己,找到個人定位和人生意義。 (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