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心聆聽 推動改變
陳傲霜教授「疫苗」大概是近幾年最常聽到的詞語,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疫苗能有效提供保護、... -
腦中風後的心理須要
林冠羽「以前我喜歡四處去,參加很多社交活動。不過在中風後,雖然手腳復元進度尚算... -
-
-
從「眼中」看抑鬱
馬域祺博士相信愈來愈多人認識到什麼是抑鬱症。據統計在香港已有超過30萬人患這種日趨... -
燃點希望共創腎康
吳碩南教授、陳美鳳、許潤好、何巧嬋「希望是能夠在漆黑中看到一線曙光。」希望是人類與生俱來對未來的期盼,驅使... -
-
-
外傭精神健康及支援
張友娟博士、何學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團隊,在多項審查研究中發現,外籍家庭... -
預前照顧計劃溝通課程
陳葉詠嫻教授、吳曉艷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影響着我們對生命的看法。這正正可以解釋為... -
-
-
防癌有法
鄧穎琪博士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發表名為「飲食、營養、運動和癌症︰全球角度」的報告... -
「數動樂」:讓智障人士進行體能活動
鄭可瑜教授香港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當中亦包括智障人士。智障人士的身體機能比健全... -
身心運動緩解癌因性疲乏
陳傲霜教授、馬星博士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中常見症狀之一。這是由於癌症及相關治療導致持續、主觀... -
藝術創作與中風復康
盧海珊、周柏珍、陳慧敏最近發表的一項文獻探討了藝術創作活動對中風人士復康的影響。這是一項系統綜... -
營造「ABCD」健康社區
車錫英教授、盧慧詩博士、黃錦城先生、麥寶文女士政府近年致力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通過醫社合作,使個人、家庭和社... -
為產後婦女提供情緒支援
周嘉明副教授、陳鳳英醫生、梁淑芳醫生衞生署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婦女中便有一名在產後出現抑鬱症狀;而一項最新... -
癌症與器官捐贈迷思?
凌綽姿博士香港人近年逐漸打破傳統禁忌,不再對「死亡」議題避而不談。筆者在腫瘤科病房... -
從「心」出發︰解難新方法
鄭可瑜教授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想邀請大家用一分鐘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緒感... -
正面管理癌因性疲乏
黃祖莉教授、李慧媛博士肺癌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自確... -
小貼士:共建社會共融
盧海珊教授、周柏珍教授、賀曉樂博士在人生旅途上,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身體功能缺損。這些缺損可能是... -
新一代心理治療手法
莊婉瑜教授、丘培狄先生、黃曉彤小姐認知行為療法(CBT)一直是心理治療的主流模型。CBT所使用的技術都行之... -
HPV疫苗防癌眾所周知?
陳傲霜教授、蘇幗慧教授、李佩琪女士癌症雖然可怕,但原來四成都可透過健康的生活模式和注射疫苗等措施來預防。人... -
生物節律促進血管健康
臧渝梨博士人在生命之初就會根據日夜交替而做出適應調整,這種機制即為晝夜生物節律,此... -
南亞族裔人醫療自主意向
陳葉詠嫻教授 謝文琪過去10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急升了七成,特別是南亞少數族裔。他們普遍認...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