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心運動緩解癌因性疲乏
陳傲霜教授、馬星博士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中常見症狀之一。這是由於癌症及相關治療導致持續、主觀... -
藝術創作與中風復康
盧海珊、周柏珍、陳慧敏最近發表的一項文獻探討了藝術創作活動對中風人士復康的影響。這是一項系統綜... -
-
-
營造「ABCD」健康社區
車錫英教授、盧慧詩博士、黃錦城先生、麥寶文女士政府近年致力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通過醫社合作,使個人、家庭和社... -
為產後婦女提供情緒支援
周嘉明副教授、陳鳳英醫生、梁淑芳醫生衞生署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婦女中便有一名在產後出現抑鬱症狀;而一項最新... -
-
-
癌症與器官捐贈迷思?
凌綽姿博士香港人近年逐漸打破傳統禁忌,不再對「死亡」議題避而不談。筆者在腫瘤科病房... -
從「心」出發︰解難新方法
鄭可瑜教授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想邀請大家用一分鐘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緒感... -
-
-
正面管理癌因性疲乏
黃祖莉教授、李慧媛博士肺癌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自確... -
小貼士:共建社會共融
盧海珊教授、周柏珍教授、賀曉樂博士在人生旅途上,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身體功能缺損。這些缺損可能是... -
新一代心理治療手法
莊婉瑜教授、丘培狄先生、黃曉彤小姐認知行為療法(CBT)一直是心理治療的主流模型。CBT所使用的技術都行之... -
HPV疫苗防癌眾所周知?
陳傲霜教授、蘇幗慧教授、李佩琪女士癌症雖然可怕,但原來四成都可透過健康的生活模式和注射疫苗等措施來預防。人... -
生物節律促進血管健康
臧渝梨博士人在生命之初就會根據日夜交替而做出適應調整,這種機制即為晝夜生物節律,此... -
南亞族裔人醫療自主意向
陳葉詠嫻教授 謝文琪過去10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急升了七成,特別是南亞少數族裔。他們普遍認... -
小中風知多啲
周柏珍教授 梁素瑞 盧海珊教授小中風就是大中風來臨之前的「蛛絲馬跡」。小中風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由腦... -
身心關注「早」
陳裕麗教授 郭靜雯 陶安你有曾經感到「身心俱疲」嗎?有別於哲學上「身心二元論」(mind-bod... -
人類乳頭瘤病毒檢測
蘇幗慧教授 羅文軒博士子宮頸癌是本港女性中十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子宮頸癌篩查有助於及早發現... -
更年期女性關「心」護「心」
車錫英教授醫學上通常認為女性若在一年內沒有任何月經來潮即為進入更年期。大多數女性在... -
「疫風」中「觸」到好心情
鄭可瑜教授如果COVID-19的疫情是變幻不斷的天氣,影響着你和我的生活,那麼中風... -
錯用防護裝備增感染風險
鄧穎琪博士疫情下,正確佩戴口罩及潔手方法已漸漸成為生活常識。為減低感染風險,部分人... -
動靜養心腦 漸進除抑鬱
臧渝梨博士抑鬱是當今社會常見的情緒障礙和公共衞生問題,不只造成精神痛苦,更給患者、... -
婦女自主癌症康復之路
周嘉明副教授 Professor Alexandra McCarthy 梁慧儀博士癌症治療有可能引致患者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並增加患上其他慢性病的風...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