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殘
吳崇欣自殘(self-injury)行為,即人刻意傷害自己,但不以自殺為目的,... -
孩子為什麼要尋死?
李維榕博士孩子為什麼要尋死? 這是一個沉重的問題。因為要準備有關青少年自殺的工作坊... -
-
-
做個「成功」的隱蔽青年
李維榕博士在每一個城市裏,都有許多隱蔽青年;因為隱蔽,所以很少人知道。他們的年齡不... -
邊緣人格障礙(三)
吳崇欣邊緣人格障礙其中一大特色,是有嚴重「被遺棄」焦慮。他們的人際關係因而經常... -
-
-
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蘇瑞雯電視節目《和解在後》令我感動,節目雖是圍繞調解員工作,其實是描述各主人翁... -
自我犧牲的作用
吳崇欣你有沒有想過,「自我犧牲精神」其實也可能是一種逃避機制嗎?自我犧牲,就是... -
-
-
以痛治痛
李維榕博士這個女孩子才11歲,她說自己十分不快樂,用頭撞牆,說:「因為心裏很痛,太... -
防止羞恥感引發自殘自殺
崔永豪醫生當兒女有自殘以至自殺傾向,父母痛心又擔心,自然就更加傾盡全力關心及照顧。... -
女童與ADHD
黃啟宏西方多項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女性過度活躍及專注力失調症(ADHD)的患... -
疫情下的臨終關懷與陪伴
孫思涵博士對於臨終的病人,最後一段時間本來就是難過的。同樣,對於親人,失去至親的悲... -
宅孩子的世界
李維榕博士宅男宅女,都是一個時代的反映。 對厭倦了在社會打拚的成人來說,躲在家中不... -
疫時代銀髮族自殘行為急增
陳仲謀醫生孟子曾答鄒穆公:「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對四方者……」... -
三個青年人談死
李維榕博士三個如花似玉的少女,正當桃李之年,卻把死亡視作老朋友,不是尋死就是自殘。... -
我是「deciding factor」
李維榕博士兩年前就見過這女孩,那時她16歲,在英國讀書讀不下去;憂慮、自殘,父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