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財富
-
硬水飲不慣 生病難求診 中醫療法 助移英港人自救
謝彩雲中醫師早前我應邀到英國進行幾場中醫講座,題目是當地香港人較為關心的健康議題,包括軟水和硬水分別、香港與英國天氣比較、生病時如何... -
秋分後 食芝麻助養生
李思齊教授許多人以為,芝麻只是零食點綴,殊不知它是養生極品,尤其在秋分(9月23日)之後,芝麻正是養生要食。若懂得其妙用,不僅烏髮... -
-
-
看見閃光 眼睛有問題?
鍾震宇醫生「鍾醫生,我尋晚見到閃光,究竟我隻眼係乜嘢事?」 看見閃光的原因,當然可以跟眼睛相關,亦非全然。常見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
減緩地圖樣萎縮症病情六招
葉佩珮醫生「佩珮醫生,媽媽近日發現自己看書時,有一個位置總是看不到。看我的面容時,經常看不清楚。之前她患有乾性老年黃斑病變,我們擔... -
-
-
肺動脈高壓病 初期症狀易忽略
伍諾行醫生肺動脈高壓(簡稱肺高壓)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不少患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氣促或疲倦;然而,一... -
前列腺健康與脫髮藥關係
魏浩然醫生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一種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功能上它... -
-
-
助人兼自助 勿視而不見 認識精神病 法理情兼顧防悲劇重演
陳仲謀醫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踏入9月,香港的天氣因地理和氣候變化,跟古人的預期大相逕庭,而本地弱勢社群所得到的照顧,與公眾期... -
無價生日蛋糕
蘇瑞雯每年農曆生日也會收到媽媽親手製作、一個非常特別的千層糕「生日蛋糕」,還有一封大利是。雖然我已經一把年紀,但這個與媽媽之間... -
時間能解決輪候過長嗎?
馮康醫生我從2020年2月開始寫《醫策縱橫》專欄,適值新冠疫情剛開始,至今年7月,從中文大學醫院退休,歷5年半,共寫了72篇文章... -
內視鏡評估老年性嗓音問題
劉展宏醫生香港多年來都有不少公開歌唱比賽,從我年輕時候的《新秀歌唱大賽》,到現在較年輕會參加《全民造星》,較成熟就有《中年好聲音》... -
育齡期癌患者 如何保存生育能力
陳葉詠嫻教授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認知的「冷凍技術」是指將食材急速降溫冷藏,以保存食物品質及維持新鮮狀態。其實,以極低溫將生物細胞即時冷... -
孩子不長高 要打激素針?
徐梓筠醫生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關注孩子的身高問題。在醫學上,孩子的身高是否異常,通常根據生長曲線(Growth chart)判斷。若... -
提升篩查參與率 望能及早防治 抽血測大腸癌 簡單方便風險低
何家銘醫生《黃帝內經》云「上醫治未病」,指醫術高明的醫生,會在病人患病之前給予建議,即預防性的醫療建議,這是家庭醫生十分注重的;而... -
治膝關節退化 最宜多管齊下
張文康醫生上一次提到,對於早期及中期膝關節退化,醫學界有多種不同治療方案。包括物理治療及肌肉訓練、口服補充劑,以及膝關節注射治療(... -
從情緒價值 看都市人心理營養
蘇瑞雯早前「南京紅姐」事件,讓「情緒價值」這名詞走進大眾視野。都市生活節奏急促,我們習慣以理性衡量事物:金錢、效率,卻忽略了情... -
糖尿病新藥 助抑制食慾
唐俊業醫生糖尿病是很常見的慢性病,成因是患者胰臟不能分泌適當或足夠的胰島素控制血糖,令血糖上升,導致血管受破壞,患者早期未必有明顯... -
注意小毛病 預防肺腺癌
李兆康醫生早前,30多歲香港藝人柯煒林公開自己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引起公眾對這病的關注。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 -
推動「預設照顧計劃」 尊重患者意願 從喪親經驗 反思晚期照顧需要
陳裕麗教授、劉智傑註冊護士、袁咏琪研究助理、何俊傑總主任、關諾文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進行了一項關於本地晚期照顧的研究,訪問20位在過去一年經歷喪親之痛的家庭成員。他們的... -
保護孩子 初生即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張傑醫生相信每位母親在懷孕期間,都知道產前檢查的重要性,除了傳統的超聲波檢查,驗血也是現今必不可少的過程。 在眾多項目中,檢查母... -
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術 康復更快
陳永康醫生甲狀腺的作用是分泌甲狀腺荷爾蒙,調節身體新陳代謝、控制體溫,以及保持心臟、大腦和肌肉正常運作,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器官。但甲...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