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出健康
-
清六腑之熱 滋五臟之陰 秋梨治秋燥
謝彩雲中醫師天氣逐漸轉涼,又是秋燥當令的時節。中醫說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大自然的氣候正常轉化,惟是當六氣太過,即天氣表... -
痰之為病
范蕊博士痰濕質又稱「膩滯質」,此類人多形體肥胖,困倦乏力,咳嗽痰多,口甜而黏,口乾飲不多,中脘痞悶,大便不實,婦人帶下量多,舌苔... -
-
-
立冬後皇帝必做 溫腎暖胃安神
李思齊教授上周五(11月7日)是立冬日,代表陽氣伏藏,陰寒初盛。在宮廷養生制度,立冬後第八日尤其受重視,被視為「冬藏初成、腎氣最脆... -
酒精影響 戒甜控制 運動管理 解答糖尿病常見疑惑
譚仲豪醫生明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在本港十分常見,病情易受飲食與運動等因素影響,病友容易對病情管控有疑問。本... -
-
-
一種病毒 四個後果
鍾震宇醫生巨細胞病毒是非常普遍的致病源,透過體液傳播,大部分人在成年前都有機會受到感染,一般沒明顯病徵,但病毒會一直潛伏在體內,當... -
人口過胖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 控制體重 保持身心健康
陳仲謀醫生俗語有謂:「打腫塊面充胖子。」在以前農業社會,豐年遠少於歉收,大部分百姓過着僅足餬口的生活,民間人口肥胖的比例相當低;回... -
-
-
允許萬物穿過自己
林小珊博士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允許一切發生。用接納的方式直面恐懼,允許它穿過,然後面對、處理、復盤、放下,總比一直浸淫停步在腦... -
果實根皮葉子皆可入藥 山茱萸功效多 補肝腎治虛損
許懿清博士中國文化視「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因此是「重陽」。重陽節除了登高之外也是傳統的秋祭日,習俗還包括賞菊及佩戴茱萸;古人認為,... -
防風知多一點(一)
辜炳銳博士防風亦名銅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漢末《名醫別錄》又稱防風為「茴草、百蜚、屏風」等名。... -
冬季進補重在「藏」
陳皓天中醫師隨着立冬節氣到來,陽氣逐漸減少,天地萬物逐漸進入沉寂、休養生息的階段。許多人認知到冬季補身養腎的重要性,例如進食燉雞、羊... -
長者為何常有甲狀腺問題
羅中佑醫生隨着年齡增長,長者的甲狀腺較易出現問題,相關症狀往往不明顯。長者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女性發病率較男性... -
通波仔治冠脈慢性全塞 成功率高
陳志遠醫生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是一種常見且複雜的心血管疾病,指冠狀動脈長期完全堵塞,導致心臟肌肉血流受阻。治療主要分藥物... -
減肥減出禍(一)
蔡偉樂醫生近來,俗稱減肥針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受體的促效劑,受到醫學界和大眾關注,大行其道,不少人嘗試使用此減肥針減肥... -
從方濟各「圓融人類發展」 看名廚對社會貢獻(下)
黎天姿博士時間回到2004年4月的倫敦。29歲的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帶着大批電視台工作人員,來到位於格林威治的... -
護心血管 抗氧化 抗疲勞 提子連皮吃 更有營養
許懿清博士我們習慣稱葡萄為提子,古代稱之為「蒲萄」、「蒲桃」、「葡桃」等。提子是葡萄屬(學名:Vitis)植物的通稱,是落葉木質藤... -
食療養生 配合自身
陳翠萍中醫師上星期有位年輕女患者求診,面容憔悴,掩不住滿布雙頰與下顎的暗瘡。她訴說近月輾轉難眠,手心足心煩熱,咽乾口燥,月經量偏少且... -
霜降漸冷 切忌盲目進補
簡家豪中醫師10月23日霜降,香港迎來今年首次降溫。雖然距離真正寒冷的日子尚有一段時間,但「未到冬天要先知冷」。中醫強調「秋收冬藏」... -
欠缺心靈鏡
麥棨諾醫生我常常對姑娘說:「來看我的病患,就是欠了一面心靈鏡。」如果我可以發明心靈鏡,診症會輕鬆多了。 心靈鏡是什麼?是一個讓人們... -
有胃口才能打勝仗 能吃能養胃 絕症逢生機
謝彩雲中醫師「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明代醫家李中梓在論述脾胃作為後天之本的說法,現代中醫亦經常掛在口邊,究竟所指為何?從治病... -
中醫解構「浣腸排毒」
范蕊博士當今社會不少人熱中「排毒」:推崇高纖維食物具排毒功效,或打着淋巴排毒旗號大事宣傳。其他種種,五花八門,蒸桑拿浸溫泉,就算...
更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