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出健康
-
人類健康研究所 解答醫學知識
王建芳醫生《微言芳談》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我的專科是臨床微生物及感染科,經常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不同的個案、歷史人物感染傳染病的故事,讓大... -
淺談大灣區醫療融合(二)
黃偉基醫生上一次講到,本港與內地醫生訓練的不同之處。那麼正式成為醫生後,兩地醫生能否互相跨境合作? 根據香港和內地法例要求,凡牽涉... -
-
-
學皇帝養生法 先安神 後進食
李思齊教授在中國古代宮廷,皇帝進膳從來並非簡單的「吃飯」行為,而是結合天人之理、儀制之序與養生智慧的儀式。尤其進膳前,常會先焚香、... -
骨質疏鬆 預防及治療
彭繼茂醫生人體老化是一個不可逆轉、不可避免的過程。由於運動神經元喪失,到80歲時,肌肉量損失40%。此外,骨質流失、反射能力減弱、... -
-
-
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中醫治麩質敏感 首重健脾益胃
謝彩雲中醫師平日在本港外出吃飯,甫坐下時,侍應都問你想吃什麼。到外國旅遊,甫入座第一個問題卻不是問你要吃什麼,而是問你不能吃什麼,即... -
放過姜濤吧!
蘇瑞雯日前,人氣男團MIRROR成員姜濤在西環海旁不慎墮海,幸即時獲救,平安無事。然而,當我看到網上鋪天蓋地的冷嘲熱諷與人身攻... -
-
-
飲食逆轉脂肪肝
陳靖邦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敲響警鐘:本港約27%成年人患有脂肪肝,等同每四人便有一人陷入危機。尤其值得警惕,中年男... -
50歲以上發病高峰 預防生蛇 盡快接種疫苗
吳芷詠醫生65歲的林先生一向健康,喜愛晨運,也沒有慢性病。幾天前,他背部左邊一側出現奇怪刺痛感,像被無形的針扎着。起初,他以為肌肉... -
芒種「清補」最適宜
范蕊博士每年6月初是二十四節氣中芒種的日子,何為芒種?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也」或「芒種不種,連收帶種」... -
3大方法治臭狐
彭雪瑩醫生腋下多汗症和臭狐是常見皮膚問題,不單影響個人自信心和生活質量,亦可造成社交上不便。 較輕微患者可使用止汗劑,配合均衡飲食... -
地黃知多一點(二)炮製與應用
辜炳銳博士前文簡述地黃的產地及栽培史,本文則探討其炮製與應用。最早的地黃炮製見於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生地黃,蒸,取汁。」學者... -
止痛藥併發症風險
施蘊知醫生止痛藥是用於緩解疼痛的藥物,很多情況也需要用到。不同的止痛藥可能對腸胃造成不同影響,值得大家留意。 首先,非類固醇抗炎藥... -
學皇帝養生法:天人合一 順時調食
李思齊教授中國傳統宮廷制度,皇帝的飲食安排,嚴格依循節氣更替與四季陰陽變化,實行「分季進膳,隨時調食」。這不單是飲食文化體現,更深... -
認識尿路上皮癌 無痛血尿莫忽視
魏浩然醫生70多歲的陳女士最近發現小便斷斷續續帶血,就醫檢查後,在腎臟的腎盂中發現帶珊瑚狀腫瘤,最終證實為腎盂尿路上皮癌(Urot... -
你有口臭嗎?
林小珊博士夏日炎炎,小明搭地鐵時,像進了「毒氣」車廂,除有體臭、屁臭,還有口臭,傳說中的「臭味相投」,大概就是如此。為了挑戰自己忍... -
「性」在說出來
吳碩南教授前列腺癌是本地男性發病率首三位的癌症,每年有超過2500人確診,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士。 早期發現的前列腺癌,可以透過不... -
改善腎虛 治療長新冠
許懿清博士近月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多,並多了很多因新冠肺炎導致的「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長新冠)患者。長新冠常見症狀包括:疲倦、... -
牙周病影響心血管健康
蘇勇柏醫生六十多歲的李先生數月前發覺容易感到氣喘,連行平路亦比從前吃力,偶然更出現頭赤、頭暈,兒子於是催促他求醫。醫生先為李先生安... -
治梅毒致水銀中毒 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之死
王建芳醫生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的第24首隨想曲A小調,必定是所有熱愛小提琴的琴手終極... -
學皇帝養生法:飯後漫步
李思齊教授清代宮廷生活,皇帝每一餐不止於吃完,而是有一個重要收尾動作——於御花園或御道漫步,緩解胃氣、促進消化。這不是散心,而是規...
更多內容